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以电信业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770630
  • 作      者:
    房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一直是电信业乃至网络产业的一个焦点问题,更是理论界和实业界广泛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网络产业,特别是电信业相继放松价格规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实施规制改革。由于各国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背景不同,规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有所不同,但30年来世界各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却是一致的:通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促进电信行业的有效竞争。自从电信业引入竞争以来,电信网间互联互通成为电信监管的重中之重,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网间接入定价是解决互联互通问题的关键。但是,由于电信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业务种类的多样性,很难确定一种科学合理且各方都认同的定价方案。随着世界各国电信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一种能同时最大化电信网络营运的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消费者效用的互联互通接入定价模式,是实现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基于上述原因,《产业经济学丛书·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以电信业为例》试图利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法研究互联互通中的接入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同时分析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下,单向接入、双向接入中的在位运营商和进入运营商在其各个业务领域的产品定价、接入定价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价格规制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建议。
  全书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
  (1)在对网络经济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网络的概念及其分类以及网络经济、网络效用的概念,进而归纳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
  (2)从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网络外部性角度,把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引入到市场结构的研究范围内,建立数理模型,分析接入定价的变化对社会福利水平及市场结构的影响,进而得出:接入定价的变化对社会福利水平及市场垄断势力的改变取决于改变接入定价运营商规模的大小。
  (3)主要研究在政府规制条件下,存在规制激励时,单向接入中的在位运营商、进入运营商在各自业务领域的产品定价以及接入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而引申出政府在制定对运营商的转移支付时,既要考虑运营商的成本,又要考虑运营商的垄断势力,同时提出了提高产业的网络外部性,是运用市场手段降低产品定价的途径之一。
  (4)研究双向接入条件下,针对中国电信业固定电话、移动通讯业务领域的特殊格局,分别运用区域性双寡头垄断模型和双寡头价格博弈模型,分析接入定价的高低对生产者利润、社会福利及生产者合谋的影响,同时给出市场失灵的条件。
  (5)结合中国电信业规制的特殊经济背景,分析单向接入条件下激励机制、规制收买对受规制运营商和进入运营商的产品定价以及接入定价的影响。分别分析是否存在规制收买条件下,受规制运营商在垄断业务领域和竞争业务领域的产品定价以及进入者在竞争领域的产品定价、接入定价的影响因素。
  (6)在前述分析中国电信业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电信业发展的趋势——三网融合。从三网融合概念、原因及途径对三网融合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对国外某些国家和中国的三网融合现状作一简单的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6.1 本章文献综述
  首先,对规制理论的发展作一简单分析。规制也称“管制”,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米尼克(1980)认为规制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政政策,它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规则。吉尔洪和皮尔(1982)认为政府的产业规制仅仅是对众多私人经济力量的法律控制形式中的一种。日本著名的规制理论学家植草益(1992)指出,经济性规制有4大目标: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确保企业内部效率;避免收入再分配;企业财务稳定化。我国学者王俊豪(2002)[148]提出,促进社会分配效率、刺激企业生产效率和维护企业发展潜力共同构成自然垄断经营产品管制价格的三维政策目标体系。理论界对于规制理论的研究基本达成共识,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获理论和规制经济理论;而从完全信息的角度,又可分为传统规制理论和新规制理论。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是从实证理论的规范分析中形成,产生规制的原因在于市场失灵,而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包括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这一理论把政府对市场的规制看作是政府对公共利益和公共需要的反应,其假设政府代表的是公众利益而不是某一特定部门利益的保护者,对任何出现市场失灵的地方都会进行规制,并使市场规制过程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波斯纳(1974)[149]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的前提条件陈述为:“一方面,自由放任的市场运行特别脆弱且运作无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规制根本不花费成本。”因此,规制公共利益理论是从公共利益角度考虑,哪里有市场失灵,哪里就应该实行规制,从而纠正在市场失灵下资源配置的非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规制公共利益理论遭到部分经济学家的批评。施蒂格勒和弗瑞兰德(1962)[150]、波斯纳(1974)、阿顿(1986)[151]、维斯库兹、维纳和哈瑞顿(1995)[1s2]论证了在一些假设下公共利益理论的实证、规范分析与现实经济现象自相矛盾。施蒂格勒和弗瑞兰德(1962)运用美国1912-1937年期间的数据,检验美国电力行业实行价格规制的效果,得出并非如规制公共利益理论预期的那样规制对于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而是规制仅有微小的导致价格下降的效应。波斯纳(1974)指出,15年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实行规制并非与外部性或垄断市场结构相关,而是厂商主动要求进行规制。例如,AT&T就是一例,因为,厂商之所以支持对他们实行规制,,是希望通过规制提供稳定的超额利润。阿顿(1986)运用次优理论从根本上批判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在某些自然垄断产业,经济活动受到某些竞争方面的限制,此时制定部分确保竞争得以开展的规制政策,并不一定会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实际上这些政策会使经济背离而不是趋于竞争限制下的最优化。维斯库兹、维纳和哈瑞顿(1995)也对规制公共利益理论提出质疑,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的前提是对潜在社会净福利的追求,从而使规制成为公众需要。但对规制发生的论断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只是一种假定,认为公众可以完成规制。部分经济学家针对规制公共利益理论的批评提出实证、规范分析与现实经济现象自相矛盾的原因是规制者错误地运用了规制。但是,其仍必须承认实证理论的规范分析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大量被规制产业既不是自然垄断产业,也不具有外部性。
  经济学家们回顾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的规制史,特别是1887年州际商业委会员对铁路运价规制的分析,发现规制和市场失灵之间并非必然存在相关关系。相反,从19世纪以来立法者、规制者被产业所俘获,规制朝着有利于生产者的方向发展,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规制俘获理论的产生。早期美国AT&T公司的规制效果也反映出较为明显的对规制者的俘虏。正如斯蒂格勒(1971)[153]分析的那样,规制俘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政府规制是为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立法者被产业所俘虏;而规制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也被产业所俘虏。”该理论满足两个基本假定:一是被规制企业对政府规制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二是政府规制者具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按照是否具有完全信息,规制俘获理论又分为传统规制俘获理论和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
  ……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网络经济的研究
1.2.2 关于电信业的研究
1.2.3 关于互联互通接人定价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网络及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2.1 本章文献综述
2.2 网络的概念及其分类
2.2.1 网络的概念
2.2.2 网络的分类
2.3 网络的经济学定义和网络效应概念
2.4 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
2.4.1 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
2.4.2 网络外部性
2.4.3 转换成本和锁定
2.4.4 规模经济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产业的市场结构、有效竞争与互联互通
3.1 本章文献综述
3.1.1 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理论
3.1.2 电信业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
3.2 世界典型国家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化分析
3.2.1 国外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化分析
3.2.2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演化与有效竞争
3.3 互联互通的理论分析
3.3.1 互联互通的概念
3.3.2 电信业互联互通的特征
3.3.3 电信业互联互通的网络价值
3.4 互联互通、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的建模分析
3.4.1 建立模型
3.4.2 接入价格的任意变化分析
3.4.3 单个运营商的接入定价变化分析
3.5.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互通的单向接入定价
4.1 本章文献综述
4.2 单向接人定价理论
4.2.1 接入的界定
4.2.2 单向接人的经济原理
4.2.3 接人定价规则
4.3 单向接入定价建模分析
4.3.1 无规制状态下的单向接人定价分析
4.3.2 规制状态下的单向接人定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互通的双向接入定价
5.1 本章文献综述
5.2 LRT模型及主要结论
5.2.1 基本模型
……
第6章 接入定价与规制收买
第7章 电信业的发展趋势——三网融合
第8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