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产业区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地区陷入了经济衰退与停滞,伴之而来的是社会劳动条件的严重恶化。然而,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南部地区等少数几个地区的经济却呈复苏甚至增长的势头,成功地战胜经济衰退。这些地区有多种多样的产业,不仅包括技术先进部门,还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由于它们和历史上马歇尔所描述过的产业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些学者将他们归为一类,称之为新产业区。
首次提出“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t)概念的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巴格纳斯科(Bagnasco),他将新产业区界定为:“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这些被称为新产业区的产业集聚区域都是以中叫、企业为主体,企业间具有良好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发展模式为灵活性加专业性(Flexibility Plus Specialization),即“柔性专业化”或“弹性专精”,形成了基于竞争与合作的网络组织的产业活动聚集体。新产业区的形成有赖于区域产业分布、技术结构层次、文化和制度因素,而其基础则为产业集聚,即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处于同一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纵向)和属于同一产业的若干企业(横向)在特定经济空间的集聚,并且相互间持续地进行产品交易、信息交换、文化交融和学习交流。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产业效率驱动下所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新产业区也是基于合理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商在地域空间上所结成的本地化网络,是与本地劳动力市场密切相连的产业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其柔性和弹性取决于企业间的竞争和协同态势。
(七)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新的经济集聚现象,特别是同类产业的空间集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90年,波特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明确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学术概念并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波特把竞争力的内涵引入到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研究,并从竞争优势的角度研究产业聚集问题,认为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竞争所致,聚集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该模型概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以及企业竞争与战略,这四个决定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种因素的薄弱都会限制产业升级和创新的潜力。产业集聚的作用就在于促进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使“钻石架构”系统产生活力。上述四个因素由于在特定地域空间上的临近而相互增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来源获得竞争优势:第一,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力获得竞争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关联产品的整体性。在一个产业集群内,企业相互之间容易形成上下游的配套关系,集群内厂商间的密切关联使得整体利益大于内部各个厂商利益之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