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模仿式创新的概念
创新固然宝贵,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哈佛教授莱维特就对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们对于创新抱有虔诚的信仰,认为创新是积极的、正面的、重要的,而与此对应,模仿是被动的、负面的、容易产生不好联想的,并将这种心理称为“创新为王”。(孙金云,2012)但事实上,模仿与创新密切相关,在模仿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这种创新,我们称之为“模仿式创新”;而新兴市场国家具备模仿式创新特征的企业,我们称之为“新兴市场的模创企业”,简称“模创企业”。模仿式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基于模仿的创新,具体指通过对已有行业领先企业产品、服务、工艺和管理方式的复制、吸收和改进,为顾客提供相似的甚至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服务选择。
“模仿式创新”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跟随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形象一点来说,跟随性是指模仿式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跟随率先创新的大企业而进行的创新。通过借鉴甚至共享率先创新企业已有的技术、资源和已开拓的市场,企业可以减少前期创新投入,实现高效创新。继承性则强调模仿式创新中的“去芜存菁”。企业模仿和借鉴已有的成果不是盲目的抄袭,而是适合自身情况的扬弃。如果说跟随性和继承性模仿的成分居多,发展性则更偏重创新。企业不光学习和借鉴已有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改进、发展,并与自主创新的部分整合。
“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些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的中小微企业希望在短时间内创新出一座摩天大厦,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模仿式创新”的上述特点,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低的风险、较高的效率获得较大的创新收益,我们以为这才是适合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之道。
2.2.3模仿式创新的历史实践
纵观技术创新发展史和各国经济发展史,世界主要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路径无不遵循了由“模仿”向“创新”的飞跃,其中以日本企业的反向工程创新和韩国企业的复制式创新最为典型,可谓“模仿式创新”的雏形。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百废待兴,完全不具备白手起家、自主创新的条件。在这种隋况下,日本企业另辟蹊径,实施反向工程战略,从美国等创新强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再加上自己的改进创新,最终实现技术赶超。反向工程战略的实施使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无独有偶,二战结束后,经历了战争摧残的韩国在经济上陷入了空前的低迷。但这种状态并未持续很久。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经济连续17年高速增长,实现了向新兴工业国的转型,其中模仿式创新功不可没。韩国引进并吸收当时在国外领先、成熟的技术,在结合韩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轻纺工业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历程。轻纺工业一直是韩国的传统产业,但由于其设备落后陈旧,技术不精,很难生产出使顾客满意的产品,更不要说出口到国外,为韩国增加外汇收入。由此,韩国政府当机立断,引入当时国外的成熟纺织技术,进行改造。结果,1967年到1976年间,韩国轻纺工业始终保持着年均30%的增长率,出口创汇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与当年的日本和韩国情况类似,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仍受到要素、技术和消费能力等条件的约束。如前文所述,中国已经无法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维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中国不妨以史为鉴,走出一条模仿式创新的高效转型之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