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本书的结构
按照上面的研究思路和目标,本书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在叙述了我国产学研联盟运行效果不佳的状况后,指出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效率低下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对现有关于产学研联盟动因、产学研联盟的模式与运行、知识转移机制和联盟治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本书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通过分析产学研联盟的组建动因和基本功能,对产学研联盟与共生系统进行了类比,阐述了产学研联盟共生系统的基本要素,结合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和影响因素,提出不同共生模式下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将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关系下的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作为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三章基于互利共生关系下产学研联盟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分析了此类联盟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构建了互利关系下知识转移的Lo-gistic模型,通过模型的求解和分析,提出互利关系下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互动机制和动力机制。
第四章考察了偏利共生关系下产学研联盟的特性和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指出知识黏滞性和联盟网络能力决定此类联盟知识转移效果的关键,分别构建了产方主导和学研方主导下的知识转移动态博弈模型,提出偏利共生关系下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带土移植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网络能力提升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
第五章根据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产学研联盟关系治理的基本特性,分析了有利于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的治理模式,并探讨了政府、法律等外部环境治理的途径和措施。
第六章为案例研究部分,以沈鼓一大工和微软一中国高校产学研联盟为例,分别对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关系下产学研联盟的组建、共生特征、知识转移机制设计和治理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验理论分析的可靠性与适用性。
第七章为结论,总结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1.4.4 主要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产学研联盟的动因和功能为基础,对产学研联盟与共生系统进行类比,基于产业共生理论分析了产学研联盟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分别讨论了寄生、偏利和互利共生三种模式下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特征,弥补了现有文献利用传统理论分析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问题所得结论存在片面性的不足。
分标准,针对存在偏利关系的微软一中国高校联盟共生系统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同样按照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两条主线分别进行,以更好地区分不同类型知识要素的转移机制差异。
(1)显性知识的合作研发
显性知识具有容易识别、易于编码的结构化特点,使得在微软的主导下能够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研发合作活动。这种合作研发作为微软一中国高校联盟的最主要运作形式,其设定之初就具备一定的合约性质,受到合作契约约束。作为产方的代表——微软亚洲研究院按照合约的要求对合作项目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而学研方——中国高校也通过联合研发的框架开展合约认可的针对性项目攻关。针对显性知识的合作研发主要有以下几类:
联合实验室。自1999年起,微软亚洲研究院已与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10所高校成立了多个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其中8个实验室已被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体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