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一编·宗教民俗卷》:
2月22日(星期一)
上午10时,由王甲长福寿引导,起程赴报茶苗村参观。苗人皆居在高山上,所以道路特别崎岖难行。途中向王甲长问起,知道昂吉苗村卢甲长尊英家收藏苗人文献甚多,大喜,乃决定先迂道到该村。初村人见生客骤至,咸大骇异,余乃急觅卢甲长,向之解释,疑团始消。及开唱留声机,苗人闻声来听者,如蜂拥集。记者向卢甲长探询苗人文献,承借阅几种,其中有些关于苗人来源的记载,很可珍贵。卢甲长并为余详谈苗人生活诸问题,其艰苦之状,诚非外人所可想像,余深表同情。该村现有12家,居民分卢、邓、盘数姓,主要作业是种山,山是向黎人批租的。
因时间所限,报茶村之行决定打消。下午5时半离昂吉回大岐,村入殷殷相送,并再三叮嘱千万再来。
抵寓时,王昭夷君自保亭归来,共同用晚餐。席间彼详谈过去在黎境之种种经验,娓娓动听,如读一篇富有趣味的传奇故事。
2月23日(星期二)
早餐后,到数里外的文化河去看黎人集体捕鱼。河两岸挤满了男男女女,约莫六七十人,每人手执一渔具,样式甚多。河身不甚宽,水深不及膝。他们先择定河身一段,运巨石把上流水源堵塞,下流开小渠,待段中之水流得半干,然后倾毒药于其中,鱼遇毒,立即晕毙,浮出水面,众争以网取之。今天因上流堵塞不善,水源源而下,段中水历久不干,药力失效,故获鱼甚少。
晚上参观彦圣村侾人“做平安”。所谓“做平安”,即因病求神之谓。神名叫做“符老爷”,神像用木刻成,端坐小木轿中。随神而来者,有二道士。做法事时,一念咒,一代表神之意旨,发出动作,向病人指示一切。我疑心这一定是汉人传人的,侾人文化程度甚低,在他们社会中决不会产生这样一个高级的神。
深夜闲谈,王昭夷君为述黎人黑魔术(BlackMagic)的“禁母”和“打斧头”两法甚详,其恐怖之状,听之毛骨悚然!
2月24日(星期三)
上午10时,与江应梁、何元炯两兄出发志报苗村,约行1小时而达。村人多已外出捕鱼,仅有三数老人留守村门。甲长邓德春,年约60,貌颇文雅。据称,全甲共有苗人30家,约300人,平均每家约10人;又谓彼本人现有2子8孙云。
他的话或有多少夸张,不过苗人生殖率比黎人高,同时因稍知讲究卫生,死亡率比黎人低,则确是事实。在邓甲长家中,发现无数文献,大部分为神像、历书及道士经书之类,惟苦无时间抄写,只借一本带归。邓甲长并杀鸡款待,我们本不敢多扰,但盛情难却,只得就席。他们弄的饭菜,比黎人较为清洁,勉可入口。临别,报以少许礼物,彼称谢不置。
为摄取“跳娘”情景,下午4时,特由伍锐麟先生装做病人,请了几位娘婆在昭夷君家晒庭中“跳娘”。大概事前他们已察知我们的用意,跳得不甚起劲,草草结束。结果我们付了酬金四元,做法用的一只小猪,也被他们抬去瓜分了。
黄昏后,观昭夷君在鱼塘中训练野马,其技术之巧妙,叹为观止。
2月25日(星期四)
据报昂吉村卢甲长家于廿五、六、七3日为其亡弟“做斋”超度,遂决定前往该村小住,以便详细观察,并考察苗人一般生活状况。昭夷君特杀猪宰羊,备盛馔为我们饯别,并请附近几位黎人甲长、保长作陪。饭后启行,到昂吉村稍憩,转赴志报村,向邓甲长借出家藏的各种神像及经书摄影。杨成志先生、伍锐麟先生及江君应梁、邝君伯鹗四人旋由此径返大岐,将于明晨取道入五指山考察,记者与何君元炯则再回昂吉,准备在此一带黎苗境久居:两队从此分手,互道珍重而别。深山穷谷,举目无亲,此后漫漫时日,不知如何度过?分手后,记者在返昂吉途中,不觉百感交集,怅然久之!
抵昂吉后,卢甲长让出茅屋一间做我的住室,地方低湿,且无阳光,实不宜于居人。可是要干民族考察工作,就不能不把卫生标准降低。此地蔬菜不易得,肉类更谈不到,食物惟靠我们自己带来的罐头。
担任“做斋”的文武道士十余人晚上均已到齐,竹棚中顿呈热闹,大家围着火堆吸烟,我们也加入畅谈,夜深始散。
……
展开
——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的出版价值:其一,为中国近代史、社会史、经济史等人文社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坚实的资料基础。其二,对于整个近代史乃至现代社会科学而言,提供了反思并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理论的学理基础。其三,不仅对认识近代中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从资料整理的角度来看,是继承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的优良传统,它的出版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项奠基性工程”,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在笔者看来,对中国近代史及其他相关学科而言,同样都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无论是从资料整理还是从学术价值而言,它的出版都是学界公认的功德无量的大事。
——马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看到这些材料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觉得很好。……搞研究,就得把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现在,这套《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把所有资料合在一起出版,真是功德无量。
——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