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性别与战争:上海 1932-1945:Shanghai,1932-194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51299
  • 作      者:
    陈雁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雁,1973年生,浙江杭州人。2001年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5-2006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复旦—密歇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中方所长、国际妇女史学会(IFRWH)理事。出版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2002)、《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合编,2005)、《师道: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2012)等,并在《近代史研究》《史林》《史学月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又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古今中外有多少战争因女人而起。女人,往往被认为是战争的导火索,战时的危险分子,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这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亦屡见不鲜。消耗长统丝袜的“摩登女郎”,“妇女国货年”中的“摩登狗儿”,“打麻将”的上海“英雌”,不肯回家的“职业妇女”,为了出入头第巡回开办画展的女画家,被道德和法律审判为战时“伪组织”的“抗战夫人”……女人因此而与战争相关,“战争”给了妇女的体验、记忆与“民族国家”的历史和话语关联、对质的机会,但是传统的战争史研究却与这些性别体验无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没有继承“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写作套路,而是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希望为探索战争与解放所包含的复杂历史脉络与多样的社会而相,重新审视这场中日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提供新的可能。
展开
精彩书摘
  事情的起因是1945年2月27日下午,在张爱玲的寓所,《杂志》的记者与张爱玲、苏青对谈中国的妇女、家庭与婚姻诸问题,随后这篇长篇报道以“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关于妇女·家庭·婚姻诸问题”为题登载在《杂志》第14卷第6期上。在这篇报道前,记者这样描述张、苏两位,称“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无疑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都以自己周围的题材来从事写作,也就是说,她们所写的都是她们自己的事。由女人来写女人,自然最适当,尤其可贵的,似乎在她们两位的文章里,都代表当前中国知识妇女的一种看法,一种人生观,就是在她们个人的谈话中,记者也常可以听到她们关于妇女问题的许多独特的见解”。
  当记者问已经从“家庭妇女变成职业妇女”的苏青对这两个角色的评价时,苏青表示:“在我未出嫁前做少女的时候,总以为职业妇女是神圣的,待在家庭里是难为情的,便是结婚以后,还以为留在家里是受委屈的,家庭的工作并不是向上性的,现在做了几年职业妇女,虽然所就的职业不能算困苦,可是总感到职业生活比家庭生活更苦,而且现在大多数的职业妇女也并不能完全养活自己,更不用说全家了,仅是贴补家用或个人零用而已。而外界风气也有转变(可以说是退潮的时期),对之并不感到如何神圣而予以尊视,故目下我们只听到职业妇女嫁人而没有听到嫁了人的妇女定愿无故放弃家庭去就职。”当记者问及这种痛苦是否指工作的辛苦时,苏青回答:“工作辛苦是一端,精神上也很痛苦。职业妇女,除了天天出去办公外,还得兼做抱小孩洗尿布生煤球炉子等家庭工作,不像男人般出去工作了,家里事务都可以交给妻子,因此职业妇女太辛苦了,再者,社会人士对一职业妇女又决不会因为她是女人而加以原谅的,譬如女人去经商,男人们还是要千方百计赚她的钱,抢她的银子,想来的确很苦痛。还要顾到家庭确很辛苦。”
  张爱玲与苏青虽然同样是自食其力、靠写作养家的女作家,但在社会上的位置实有不同,张爱玲的社会角色显然比苏青要单纯得多,所以张爱玲说,“不过我觉得,社会上人心险恶,那本来是这样的,那是真实。如果因为家庭里的空气甜甜蜜蜜,是一个比较舒适的小天地,所以说家里比社会上好,那不是有点像逃避现实么?……我不过是说:如果因为社会上人心坏而不出去做事,似乎是不能接受现实”。
  曾经历了十年婚姻,最终婚姻失败,拖着四女一儿的苏青坚决地认为阻碍女性就业的是家庭工作的负担,“主张职业妇女的家庭工作应该设法减少,譬如解决管理孩子问题可以组织里弄托儿所,关于洗衣,如有价廉而工作好的洗衣店,那也不必一定要亲自动手,要吃饭,上公共食堂就得了?当然,偶然高兴,自己烧一次菜,也不会觉得讨厌。我总觉得家庭里不必浪费而浪费的时间太多了,像上小菜场的讨价还价,以及轧电车等。假使商店都是划一价钿的,女人就不必跑来跑去拣,或是到处讨价还价了,岂不爽快”。对于不得不独担家业,独立打拼,苏青自己谈来,其实充满无奈:“我所谓职业妇女太苦,综括起来说:第一是必需兼理家庭工作,第二是小孩没有好的托儿所可托。第三是男人总不大喜欢职业妇女,而偏喜欢会打扮的女人,职业妇女终日辛辛苦苦,结果倒往往会让丈夫给专门在打扮上用工夫的女人夺去,这岂不冤哉枉也!”
  不久之前卷入“灰钿”之争的张爱玲也感慨:“我觉得现在,妇女职业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了。生活程度涨得这样高,多数的男人都不能够赚到足够的钱养家,妇女要完全回到厨房里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多少就需要一点副业,贴补家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筑长城”:从《孟姜女》到雀战
第三章 《女声》(1932)、女声(1942)、《女声》(1945)
第四章 职业女性的困境:由上海邮政局不招女性职员和拒用已婚女职员谈起
第五章 “灰钿”之争:张爱玲与平襟亚的性别之战
第六章 “秋海棠”与梅兰芳:困守上海的男人
第七章 “倾城之恋”与“抗战夫人”
第八章 姑侄的抗战:杨荫榆与杨绛
第九章 “女汉奸”
第十章 口述、性别与上海抗战史
第十一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