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错位的人杰:不错位,不僭位,不避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611638
  • 作      者:
    陈云发著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云发,学者,作家、戏剧家,牛于常州新北区春江镇西滩村,曾先后就读于原武进县墉东小学、王下村初级中学及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后,进入部队、上海纺织行业、报刊界、文艺界工作,曾任《上海戏剧》杂志副社长兼副主编、原《新闻午报》常务副总编。、
  已出版戏剧专著《元杂剧选解》《吟啸菊坛》《菊坛大净写春秋》,文史专著《儒林外史作者对我说》《天子挽歌》,时评集《热点QQ网评》,小说《新血滴子传奇》等12部作品,发表大型舞台剧本《梦断萨迦寺》等3部,另撰有散文、随笔、评论、学术文章2000多篇:先后4次获“田汉戏剧奖”,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006-2007)优秀成果奖”等;曾参与策划、创办上海门玉兰戏剧奖,任第一届至第九届评选办公室负责人及评委;2003年后,转入网络评沦写作及文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错位的人杰》,本书以人才英杰如何在社会上找准自己位置角度入手,解剖了中国君主时代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指出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人才机制从部落联盟时代的世袭制逐步发展成为帝制时代的察选和科举制选任人才,但由于最高统治集团君主的世袭和专制,所有看似公平的人才机制,都只是有限的公平,一方面确也选拔到了许多英才人杰,创造了个人业绩、社会道德和历史进程的辉煌,但也造成了许多英才找不到施展空间、庸驽劣才把持朝堂官场的不堪局面。
展开
精彩书评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孙中山
  
  ★一个人,才有长有短,性情习惯有恶点亦有善点,不可执一而弃其一。人才不在天上,人才在人民群众之中,在中国人民中间到处都有诸葛亮。
  ——毛泽东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谀,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习近平
展开
精彩书摘
  从隋文帝开皇年间到清代末,中国的科举制盛行长达千年之久,这个选才制度深入人心,几乎是旧时代知识人才获得施展才能空间的最重要途径,它至少在取士制度方面营造了一种表面的有限公平,相对于隋以前的世袭制、察选制选才,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体现了表面的“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科举制选才,虽然其取士的政治原则、道德标准要符合统治者要求,为统治阶层服务,但终究有一条铁规则不可改变,即无论出身贵贱贫富的知识人才,若想进入仕途,都需要经过一级一级的考试,此被认为帝制时代知识人才走人仕途的正路,而以其他途径如保举、捐纳等途径得官,都不认为是荣耀的官途,所以,即使朝中贵为宰相、皇族,仍千方百计要子弟参加科考获得功名,与寒门子弟并列考场,也不以为耻。而未考中进士的朝官,常常引为终身的遗憾,例如唐朝时中书令(宰相)薛元超,官做得已经够大,但却对别人说,生平有三大“恨事”:一是未从进士台阶上官场,二是未能娶王姓女为妻,三是未能参修国史。南宋时,大奸臣秦桧专擅权柄,但他的孙子秦埙却仍想在吏部考试中争第一名,后来考官把大诗人陆游取为第一名,秦埙只得了第二,秦桧一怒之下,利用职权把陆游及考官都黜落,直待秦桧死后,陆游才进入仕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秦桧虽权倾内外,但仍看重科考的“正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举考试给寒门子弟跻身龙门提供了机会,因为科考场上只认考试的成绩优劣(尽管也有舞弊、以权谋私),寒门子弟往往能有机会考中,国家在这方面倒也不嫌贫爱富,即使家中赤贫,只要考中,照样给官做,这在过去世袭官制时代、察选制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科举考试是帝制时代取士的一个伟大发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第二,科举制度的各类考试取士制度,拓宽了社会上各类知识人才获得施展的空间和途径。从前面的叙述中可见,旧时统治者选才授官,除实施科举制常科以外,还有五花八门的特科、恩科、博学鸿词科等考试选才,这就给了更多的有才华的人才以机会,使统治者以此笼络到了更多的人才。不仅读书人有“文科”科举,习武者也有“武举”科考,给不喜文而擅习武的军事人才也提供了施展的平台。武科举于中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春正式设立,至清代光绪十七年(1901)废止,前后长达亦1200年,催生了武科举的预备科各个级别军事学校“武学”的诞生,“武学”专事招收有志于军事的学生,教授军事知识及技艺,并最后送他们参加武举科考。武科举因为要考武艺、军事战略方面的见解,亦能网罗得有真才实学的武备人才。如果说文科举是专事“尚文”(考帖经、策论、杂文)的话,武科举就完全是“尚武”了,所考科目有长垛(远距离射箭)、骑射、步射、马枪、负重、才貌、言语等,武科考试在每年仲春举行,中试者授以官职,目的是将来让他们担任将帅。参加武科考试者都是没有官职的“白身”,考中后称“出身”,取得“出身”后才能参加吏部、兵部的铨选获任官职,其中吏部考选称“文选”,兵部称“武选”。凡参加朝廷武举科考的尚武考生,亦须经州、府举荐(即预考出贡),理论上这种层层选考,必然是优中选优。事实上也确实能选拔到一些优秀人才,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716),出生于华州郑县的武科考生郭子仪,年仅20岁,因骑射技术高强,又仪表伟岸,英气逼人,雄武赳赳,在京城参加科考一举及第,被授予“左卫长上”(从九品下阶)之职。郭子仪后来平安史之乱,成为再造唐室的唐代最有名中兴名将,位列三公,晋封汾阳王,唐代的武举科考选拔到这样的人才,不能不说它是很成功的机制。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寻觅人生舞台的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获得尽情施展的人生舞台,发挥过人的智慧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轨迹。
01、天生一代骄子
02、世袭选才
03、察选制选才
04、科举制选才

第二章 贤才的“上位经”
在中国古代,普遍盛行一种人才的荐任制,它面向没有家族权力背景的平民,使他们能靠这种方式获得机会出头。
01、自荐是一门学问
02、伯乐的慧眼
03、野贤的自成

第三章 才能的悲剧
在中国古代,聘用人才完全凭统治者个人眼光,这种没有竞聘、考察的人才选用制度,常常造成人才本身的悲剧。
01、人才使用点乱鸳鸯谱
02、任人唯亲的苦果
03、兄弟阋墙的悲剧
04、太子不都是幸运儿

第四章 欲望的熔炉
在中国古代官本位的土地上,要做成较大的事业,非“在朝”即进入官场不可,加入权力场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01、在朝与在野
02、选择明主的诀窍
03、炼成官僚的奥秘

第五章 专业藩篱内的角逐
世界是多彩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知识才俊应该清楚自己的长短优劣,争取在最适合的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01、找准自己的位置
02、最怕入错行
03、造就英才和魔鬼
04、专家是被逼成的

第六章 官场体制中的操戈智慧
在旧时代,进入体制内做官的知识分子,需要具备适应或调整人生设计的智慧。
01、政治不好玩
02、平安着陆
03、为何做不好官

第七章 人杰精英的身前身后事
第八章 谁来为人才错位买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