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problems and prospective:问题与前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55341
  • 作      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晚清史学科·晚清史论丛(第五辑)·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晚晴史学科晚清史论丛第五辑,本辑就近年国内外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了回顾和总结,内容涉及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近五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经世致用史学研究、晚清秘密社会史研究、海内外满汉关系史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史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捻军史研究、同光新政与派系纷争研究、戊戌变法史研究、清末袁世凯集团研究、清末新政研究、立宪运动史研究和辛亥革命史研究,并就这些专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初步探讨和分析,为国内学者追踪和了解国内外晚清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提供了一个简捷路径。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政治史既是中国近代政治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与中国近代政治史学科有所区别,有其独立性。自19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晚清史研究逐渐脱离中国近代史学科框架,愈来愈成为一门有别于前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独立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晚清史学科·晚清史论丛(第五辑)·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就近年国内外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了回顾和总结,内容涉及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近五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经世致用史学研究、晚清秘密社会史研究、海内外满汉关系史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史研究、太平天国史研究、捻军史研究、同光新政与派系纷争研究、戊戌变法史研究、清末袁世凯集团研究、清末新政研究、立宪运动史研究和辛亥革命史研究,并就这些专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初步探讨和分析,为国内学者追踪和了解国内外晚清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提供了一个简捷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走向共和”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题材,如果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唯物主义,本可以拍出一部对观众很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巨片。但是编导偏要挑战历史教科书,要“决胜”历史观,打出“人性”旗号,全面为近代历史翻案,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和批评。有的网民评论:该剧在廓清历史真相的旗帜下,灌输错误的历史知识,其负面影响比公开声明是“戏说”的肥皂剧更甚。有的认为该剧隐喻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于它的现实意义。有人认为该剧用现代化史观代替了革命史观;有人指出它是基于洋务立场的解读,与阶级斗争史观针锋相对。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这部电视剧创作的问题所在。
  《走向共和》从洋务运动开篇,是告诉人们,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在走向共和了。命题似乎很新,但是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在历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评价分歧很大。对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方式,为此后中国的社会进步客观上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家的认识是相近的。但是对洋务运动的性质评价各异。分歧最大的是两种:一种认为洋务运动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是进步的运动;一种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所寻找的出路是避免清朝统治的灭亡。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是比较激进的认识,即使这种认识也只是从经济运动的角度着眼,完全没有上升到政治制度的层面。19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批评洋务派,恰恰是批评他们不注意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只注意“西艺”的皮毛。认为走向共和从洋务运动开始,是电视剧编导者的想象。
  电视剧的一位编剧说:“如果这部电视剧定位是‘一部带有崇高悲剧意味的英雄史诗’,那么我们的先辈就是史诗中的悲剧英雄!在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漫漫长途上,每一个探索者都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我在给主要人物如李鸿章、慈禧、光绪、张之洞、袁世凯、孙中山他们定位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这就是编剧给《走向共和》定下的基调。这一基调完全抛弃了最起码的阶级分析,把主张共和的革命派与反对共和的统治阶级混为一谈,认为他们都是探索者,大家都在走向共和。在这样完全错误的历史认识指导下,编导者给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套上了“悲剧英雄”的光环,给予他们舞台的中心地位加以歌颂;反过来却把真正主张并且努力实行共和的英雄孙中山等人进行了丑化。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电视剧凭空捏造了一些情节,试图说明孙中山等革命派与清朝统治阶级的大人物共商“共和”大计。最突出的是安排了孙中山会见李鸿章和宋教仁会见袁世凯。这是没有任何历史根据的。电视剧还安排了1912年孙中山到北京,专门去皇宫朝拜已经下台的皇帝的母亲隆裕太后的情节。只是在参与审片的有关学者的坚决主张下被删去。这个情节设计,与孙中山拜访李鸿章、宋教仁拜访袁世凯一起,意在说明在朝的、在野的,都在寻求共和的出路。这是根本违背历史真实的,这是历史上未曾发生、也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情节。艺术创作允许虚构,但应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违背历史逻辑的虚构,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所造成的腐败与落后,是中国社会难以进步的基本原因。这不仅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整个社会的共识,这种共识尤其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程所证明。如果说近代中国走向共和是一部英雄史诗,那是对的,因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群众在先进阶级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腐败统治的斗争历程的确是一部英雄史诗。在近代中国,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政治势力创造的是走向共和的历史,帝国主义者、封建统治者创造的是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反对共和的历史。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历史。换一个说法,近代中国不同的阶级和集团是在寻找不同的出路,而不是一个共同的出路。如果认为不论在野的在朝的都在为中国找出路,把“找出路”认为是所有的人都在寻找一个共同的出路,那是很大的错误。这是对历史发展完全错误的理解。实际上,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利益的孙中山等革命派寻找的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的出路;中国资产阶级的另一翼代表康、梁等寻找的是建立君主立宪那样的出路;封建统治者包括李鸿章、慈禧、光绪、袁世凯等人寻找的是如何维护统治又能有所改进那样的出路(即使在1905年开始的所谓预备立宪,统治者追求的也是在“皇位永固”前提下的立宪);帝国主义者并不同意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愿意中国继续在颟顸的统治者底下维持统治,而是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下,允许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一定引进,以满足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统治中国的需要。
  ……
展开
目录
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张海鹏】
近五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崔志海】
晚清政治变革视角下经世致用史学的研究【刘俐娜】
晚清秘密社会史研究【韩志远】
海内外满汉关系史研究概述【刘小萌】
第一次鸦片战争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任智勇】
太平天囯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姜涛】
捻军史研究回顾和展望【顾建娣】
同光新政与派系纷争研究述评【邱志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述评【马忠文】
清末袁世凯集团研究述论【马平安】
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研究的几个问题【李细珠】
附录 “晚清史论丛”目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