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与两个亚洲海港城市的兴起:厦门与宿务一、引言
在东亚海域,历史上曾先后兴起过一些沿海城市,然而这一地区并没有像地中海那样成为资本主义的摇篮,其原因,也许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希克斯(JohnHicks)所说的那样:“欧洲文明经历了一个城邦阶段,这一事实是欧洲历史与亚洲历史迥异的关键……欧洲城邦是地中海的恩赐……”不过他也承认,“在亚洲整个版图上,也许最有希望的是东南一角(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支那)。一种类似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制度最有可能在那里发展起来。”①本文要讨论的近代东亚海港城市,正是在不同于欧洲又加入了某些西方因素的条件下产生的,因而认识其具体的时空背景及其与西方的差异,是有必要的。概而言之,东亚海港城市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有关,但又有自身的某些特点,其中,移民在城市兴起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令人瞩目。
具体到本文所论述的厦门和宿务这两个海港城市,华人移民的移出和移人在这两个城市的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使人联想起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所说的一句话:“中国的真正资本主义处于中国之外,譬如说在东南亚诸岛。在那里,中国商人可以完全自由地行事与做主。”②笔者的理解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的时代背景下,才有可能使华人移民链条连接下的这两座城市在东亚海上贸易的格局中齐头并进,使两者的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发展起来。而在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往来中,即使当时也有移民,仍然无法与近代的情况同日而语。
作为本文关键词的“城市”,对于厦门和宿务来说,其初始的源头也并非无关紧要。因为尽管古代与近代不同,但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起点,近代以来它们也是无法迅速崛起的。马克斯·韦伯在《世界经济通史》一书中说:“一个地方究竟是不是应该看作是一个城市的问题……从经济观点上看,无论在西方或其他各地,城市首先是工商业所在地,粮食非从外界源源供应不可。”他在同一本书中又说:“城市的另一个一般性的特征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城市过去是一个堡垒,有很长一个时期只要一个地方是一个设防的地点就会公认是城市。”厦门在明朝初年就作为一个军事据点“中左所”而存在了,而随着九龙江口月港的兴起,厦门作为贸易港口在明中叶以后也迅速繁荣起来。至于宿务,贸易的繁荣和堡垒的建立,其顺序似乎是倒置的,早在西班牙人来到之前此地的贸易就很兴旺了,而1565年“黎牙实比远征队在定居点周围构筑了堡垒和工事”,②从而使宿务城正式成形。无论如何,按照韦伯的观点,厦门和宿务在进入本文着重讨论的年代之前,就已经称得上是城市了,它们的发展,虽然取决于时代潮流的驱动,但先前的源头也是不可或缺的伏笔。二、移民与厦门的兴起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两百余年间,厦门因海上贸易而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新兴城市。与此同时,它也逐渐成为东南沿海一个移民出洋的口岸。鸦片战争后,厦门于1843年11月正式开埠。虽然贸易继续成为推动厦门发展的动力,但“与近代厦门的国内外贸易相比,对近代厦门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近代厦门及其附近地区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⑧此前的移民是分散、断续且规模不大的,自开埠后的移民则是连续且大规模的。这是因为,恰在此时,东南亚的西方殖民地进入了资源开发时期,急需大批廉价劳动力,而中国东南沿海破产农民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他们于是沿着其前辈的移民路线,前往东南亚寻找出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