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小组工作案例》:
三、小组理论依据
为了帮助流浪儿童解决返校问题,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实现小组的各项目标,本小组主要依据以下几种理论来设计小组活动,确保小组功能的发挥。
(一)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而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理性情绪疗法建立在人性是复杂的和可变的假设基础上,其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其创始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就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信念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形式。在理性情绪疗法中,主要关注的是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前者导致自助性的积极行为,而后者则会引起自我挫折和反社会的行力。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简要地说,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在本小组中,要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的技巧帮助流浪儿童认识自己身上的非理性信念,如别人的看法很重要、学习成绩一定要好才行、我的学习成绩差,我比不过别的同学等,正是这些想法阻碍了流浪儿童重返学校。因此,要让流浪儿童回到学校就一定要打破这些非理性信念和看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提升自信心。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模仿学习分为注意一记忆一认同一定型四个阶段。同时,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特别的自我调解功能。根据这一理论,流浪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注意平时的培养。首先要激发流浪儿童的学习兴趣,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其次,要注意环境的作用,积极利用群体动力帮助流浪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组招募时,应当注意既吸收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习惯不好的流浪儿童,也要吸收爱学习、会学习的流浪儿童。在小组中要注意榜样的带动作用,有意识地树立一些榜样,通过榜样带动组员学习,使组员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三)“镜中自我”理论
库利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我们需要通过别人来确认我们对自已的判断和认识。“镜中之我”不是我们实际上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和评价;相反,它是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日‘镜中我’。”自我意识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对别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第二阶段,我们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判断,是漂亮、聪明、害羞或是孤僻。第三阶段,产生某种自我的感觉,如感到被尊敬或是感到羞耻等。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要提高流浪儿童的自信,必须要加强儿童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感觉彼此之间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产生自我意识。一般来说,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较低,往往比较自卑,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回归学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