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转型中的微力量: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73212
  • 作      者:
    文远竹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洞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p>  《转型中的微力量: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作者将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放在一种历史演进和时代转换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开拓性、创新性的研究。在考察微博公共事件的产生背景、发展进程以及传播模式、传播观念的基础上,探讨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的类型、特征、组织动员过程、意见领袖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及心理因素、公私权力的力量博弈、公众参与的政治效能感以及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对中国公共领域建构和转型中国的特殊意义等。</p>
展开
精彩书摘
<p>  国外学者对公共事件的研究起步较早,绝大多数集中在突发卫生事件和突发灾难事件这两类公共事件上。对这两类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的研究是他们研究的重点。而这方面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国家政治体制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政策和立法、应急管理政策效果的研究、应急管理技术性政策等三个方面”’。许多学者从信息沟通技术与地理信息科学这两个方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进行研究。他们普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是政府机构的一项重要功能,信息沟通技术与政策对于引导公众参与心理,促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顺利完成具有积极作用。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已有的突发公共事件公共沟通模型以及案例,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条件下政府公共信息政策的构成以及存在的变量。<br />  中国国内的学者基于截然不同的国情,将公共事件研究的焦点放在群体性事件和媒体公共事件这两类公共事件上。对集体上访、讨薪、集会等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之多,更是成为了一大中国特色。而这些所谓的“群体性”事件,在国外的一些研究者来看,只不过是司空见惯的民主权利之一,不需要进行太多的研究。在群体性事件方面,于建嵘、李连江、欧博文、王洪伟等国内社会学学者此前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结论和理论框架。但这些研究,几乎都侧重于农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底层民众的抗争内容与行为模式的定性研究,多从社会学上进行逻辑建构,而较为忽略底层民众提出诉求和实施抗争所依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模式,缺乏传播学的视角分析。<br />  ……</p>
展开
目录
<p>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对转型中国的特殊意义(代序)<br />引言<br />一、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热点事件中的热门话题<br />二、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研究的历史回顾<br />三、探讨微博公共事件走势及和谐发展之道:本书的价值追求</p><p>第一章&nbsp; 公众参与的理论溯源与现实观照<br />第一节&nbsp; 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br />一、政治参与: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br />二、公民参与:政治参与的一种高级、成熟形式<br />三、公众参与:社会大众影响公共事务发展和治理的行为<br />第二节&nbsp; 中国语境下的公众参与<br />一、公众参与的历史考察<br />二、新时期公众参与的新进展和面临的困境</p><p>第二章&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类型及特征<br />第一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类型<br />一、微博公共事件的定义及类型<br />二、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类型<br />第二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特征<br />一、群体性<br />二、草根性<br />三、匿名性<br />四、互动性</p><p>第三章&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组织动员<br />第一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与集群行为<br />一、作为集群行为的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br />二、从价值累加理论看“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的公众参与行为<br />三、从社会挫折理论看“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中的公众参与行为<br />第二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组织动员模式<br />一、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是一种基于组织动员的行动<br />二、以“宜黄拆迁事件”为例看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组织动员<br />三、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组织动员模式及两种理论解释</p><p>第四章&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意见领袖与公众参与<br />第一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意见领袖<br />一、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的中介功能<br />二、从“微博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看意见领袖在公众参与中的作用<br />三、意见领袖与公众参与的关系:两种理论视角的解读<br />四、意见领袖的平民化:以“郭美美事件”中的“@温迪洛”为例<br />第二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名人微博与粉丝效应<br />一、名人微博传播模式与明星崇拜现象<br />二、姚晨的微博:粉丝个体情感投射的对象<br />三、名人微博的粉丝效应<br />四、粉丝的分化与对立:以“孔庆东事件”为例<br />第三节&nbsp; 微博名人与粉丝的关系:共建了“名人微博亚文化”<br />第三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微博推手”与“微博水军”<br />一、“微博推手”引导公众参与的特点及组织运作方式<br />二、“微博水军”的组织工作流程和炒作技巧<br />第四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意见领袖与公众参与的心理分析<br />一、微博公共事件中意见领袖的心理特点<br />二、微博公共事件中普通公众的心理特点</p><p>第五章&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力量博弈<br />第一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公私权力的博弈<br />一、微博公共事件中公私权力博弈的特点<br />二、微博公共事件中公私权力博弈的过程<br />第二节&nbsp; 微博维权与底层抗争<br />一、微博维权降低公众参与公私权力博弈门槛<br />二、微博维权的实质:话语权的博弈<br />三、微博维权:当代中国社会底层抗争的一种全新手段和模式</p><p>第六章&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政治效能感分析<br />第一节&nbsp; 公众参与、媒体接触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br />一、公众参与、媒体接触与政治效能感的概念解析<br />二、公众参与、媒体接触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分析<br />第二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与政治效能感的实证研究:以“广州保卫<br />粤语事件”为例<br />一、 “广州保卫粤语事件”的传播路径及媒体接触<br />二、 “广州保卫粤语事件”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br />三、 “广州保卫粤语事件”案例的研究发现</p><p>第七章&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控制<br />第一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及其控制<br />一、微博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种类<br />二、微博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原因分析<br />三、微博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控制<br />第二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引导与管控<br />一、对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进行引导的必要性<br />二、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政府引导与管控<br />三、微博公共事件公众参与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控制</p><p>第八章&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与公共领域的建构<br />第一节&nbsp; 微博与公共领域<br />一、公共领域理论概述<br />二、微博与公共领域的关系<br />第二节&nbsp; 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与公共领域<br />一、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与公共领域关系研究综述<br />二、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建构:基于几起典型微博公共事件的分析<br />三、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建构中国公共领域的前景<br />中外文参考文献<br />一、中文部分<br />二、英文部分<br />附录:微博公共事件年表(年- 年)<br />后记</p>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