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0740
  • 作      者:
    任文利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任文利,1972年生,哲学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宋明儒学、明史。
展开
内容介绍
  《北航高研院.治道文丛·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尝试从思想、历史与政治等不同面向,对于中晚明的儒家士人——特别是阳明学士人群体,作一多方位的呈现。
  首章通过对于阳明出处心态的考察,指出王阳明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寄望于通过直接参与政治,实现尧舜其君、尧舜其民的政治理想,构建合理的人间秩序。第四章所论邹守益,末章所论刘宗周,都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的政治抉择
  应该说,余英时先生对于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政治心态的考察是比较精审的,其中,尤以对王阳明《五经臆说》三条的解析有确乎不可易者。诚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五经臆说》的确集中体现了王阳明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冷静考察,并最终作出了“遁”的政治抉择。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王阳明此番考量并不自“龙场”时代始,可以上溯至其上疏触忤刘瑾致下锦衣狱之时。有王阳明狱中《读易》诗可以为证:
  囚居亦何事?省愆惧安饱。瞑坐玩羲《易》,洗心见微奥。乃知先天翁,画画有至教。包蒙戒为寇,童牿事宜早;蹇蹇匪为节,髋虢未违道。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②
  其中,“包蒙戒为寇,童牿事宜早”是对刘瑾事件的具体省察。“包蒙”出自“蒙”卦九二爻辞“包蒙吉”。程氏《易传》云:“包,含容也。二居蒙之世,有刚明之才,而与六五之君相应,中德又同,当时之任者也。必广其含容,哀矜昏愚,则能发天下之蒙,成治蒙之功。其道广,其施博,如是则吉也。”③其核心意思在于“含容”,具体所指当为刘健等廷臣在处置刘瑾之事除恶务尽之心过强,本已拟逐之于南京,仍坚持必欲诛之而后快,终激起强烈的反弹而成此祸。此可与《五经臆说》所云作一参证,“苟一裁之以正,则小人将无所容,而大肆其恶,是将以救敝而反速之乱矣。”④“童牿事宜早”所针对者亦此事,谓未能觉之在早,其势既成,为之晚矣。“童牿”出于“大畜”六四爻辞“童牛之牿,元吉”,准之程氏《易传》则此意亦更为明确:“概论畜道,则四艮体居上位而得正.是以正德居大臣之位,当畜之任者也。大臣之任,上畜止人君之邪心,下畜止天下之恶人。人之恶,止于初则易,既盛而后禁,则扦格而难胜。故上之恶既甚,则虽圣人救之,不能免违拂;下之恶既甚,则虽圣人治之,不能免刑戮。”②
  “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⑧则体现了王阳明自身的抉择,如龙场所体现者,为“归隐”。当然,谪居龙场让王阳明对时势有了进一步冷静的分析,并进一步坚定了“归隐”之念。余英时先生说:“他顿悟后,求退的意志十分坚决,这是不必怀疑的,这一意愿当时有没有见诸行动,今已不可考。”④实则既然阳明在狱中即已决定退遁,据《年谱》,赴谪龙场途中更有进一步“远遁”之念,后辗转至福建于寺中遇一“异人”筮得“明夷”,方打消“远遁”的念头,决意赴谪龙场。也就是说,此间王阳明已决意付诸行动,而且是比较极端的“远遁”的方式,虽因筮得“明夷”而止,实则更多的是顾虑到父亲王华之安危,而打消了此念头。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王阳明政治生涯出处进退心迹辨
一、"龙场悟道"与王阳明的政治抉择
二、刘瑾伏诛后王阳明之出处心态
三、正、嘉之际王阳明之出处心态
四、嘉靖谢恩之召
五、明代政治生态、"得君行道"及"觉民行道"等相关问题

第二章王阳明开悟"致良知"宗旨的政治苦境
一、王阳明《纪梦》诗
二、庚辰王阳明虔州行止考述
三、"用兵之地"--虔州
四、献俘行在
五、张、许之难
六、再赴行在"献俘"
七、水灾自劾
结语

第三章"大礼议"中的王阳明及其弟子们
引言
一、阳明门下持"继嗣"论者
二、王阳明与持"继统"论诸人的关系
三、王阳明对"大礼"所持观点及对"大礼"纷争的态度
四、对"大礼议"之中的王阳明的分析与评价

第四章天德与王道之间--作为儒教士大夫之典型的邹守益
一、"全生全归"之学
二、"上帝降衷"
三、上帝临汝
四、戒慎恐惧
五、天德、王道与君臣关系

第五章君权与道统--明世宗之颁行《敬一箴》于天下
一、引言
二、《敬一箴》等之撰著与颁行天下学宫事件考
三、从颁行《敬一箴》解读明世宗心目中君权与道统的关系

第六章王艮"安身"论与儒家士人政治转向之开端
引言
一、保身与安身
二、出仕与行道
三、保身以后:王艮之辨孔子
余论

第七章政与教之间--儒教改制者何心隐及其所殉孔子之"教"
引言何心隐与泰州诸子
一、归结心斋之"出处"问题
二、作为教宗的孔子--"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三、作为宗教组织的"会"及其所寄寓的孔子其身其家
四、何心隐所创"孔教"与传统社会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
五、独立于政治建制的"孔教"

第八章何心隐死事考
一、何心隐之死初考
二、何心隐之死再考
三、何心隐从难"朋友"考

第九章邸报与中晚明政治的公开议政
一、作为"议政"公开的邸报及其边界
二、万历时"留中"之疏藉邸报得以发布
三、关于邸报相关制度的几个争议问题

第十章从刘蕺山之末世谏诤看专制政体下的儒家士大夫的宪政理念与行宪努力
一、明代政治制度概观
二、致君尧舜与无为之君道
三、行宪的努力:以票拟归阁臣,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付言官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