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研究》:
其中r代表自我报告的幸福指数或主观满意度水平;u代表一个人实际的效用或福利;h是关联实际效用与报告福利的函数;y为实际收入;s代表亲情;z是一系列统计上的与个人相关的特性;l为时间段;e为误差项。经济学视角量表所采用的各个维度都是人们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条件的测量达到评价幸福的目的。
经济学研究者们发现在过去几十年中,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但主观幸福感并没有显示出实质的改变。可见,经济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基础,但经济因素与幸福感之间并不是简单直线关系。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一直致力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近年来,他在幸福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引人注目。他提出,要真正地衡量一个国家进步水平,就需要将众多非经济因素全部考虑在内,而传统的CDP计量方式恰恰严重地忽略了这些问题。
美国联邦政府拨巨资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聘请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等(Daniel Kahneman)致力于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的研究,使它与CDP-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在《描述日常生活体验的调查方法——口重现法》一文中,卡内曼与其合作者克鲁格教授提出了DRM这种测度幸福值的方法。日重现法(DRM)就是根据一定问题的框架,引导被测试者回忆、再现一天中有关快乐与幸福的状态,并对这种状态进行评估的测评方法。2002年,丹尼尔·卡内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表明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呈现出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趋势。
2.2.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界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刚起步时,由于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以及对国外研究动态的跟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引起国内学术界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主观幸福感的深入研究做了铺垫。在我们大量查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后发现,我国学者的大多数研究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
20世纪80年代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与美国学者林南①教授合作,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主要指标有家庭生活、职业的社会特征、职业收入与家庭经济、文化休闲条件、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及环境、家庭外社会关系、子女教育8个具体领域的满意度指标。90年代台湾学者陆洛(LuoLu)②对台湾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梳理了中国人幸福感的九大来源:自尊的满足、家庭与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金钱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对生活的乐天知命、活得比旁人好、自我的控制与理想的实现、短暂的快乐、对健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包含48个项目的中国人幸福感量表,另外还有两种包含20个项目的简本形式,该量表被证实具有信度和效度。香港学者梅锦荣(1999)③对香港高龄人幸福感所做的研究,则从生活满足感、抑郁倾向和身体自评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测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