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文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分别揭示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世情和社会发展趋势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做出的时代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实践的果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国社会现实结合的成果
人们普遍认为,价值理论属于哲学范畴,而哲学是思辨的知识,所以价值理论必须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大部头”著作。其实不然,哲学文本应该具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态:一种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和规律所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理论化形态”,一种是密切联系现实、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的“现实化形态”。前者注重思辨,后者注重运用;前者注重理论,后者注重实践,同时,理论化形态的哲学文本说到底也必定要直接或间接地为现实服务。历史唯物主义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它为具体的历史范畴负责。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因为“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实践是价值的基础,价值依赖于实践。人们认识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不是外在于人的实践活动,而是渗透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最重要特性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列宁也指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见之于实践后就有了特别的价值,因为就在这种极小的事情中开始出现了某种共产主义的东西。”①
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资本主义制度永存千古的目的,建立了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发展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即所谓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其实质就是为了掩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结了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又贴近朴素的现实生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凝聚与表达,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结合的成果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文化,维护国家安全的形势更加紧迫。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不愿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壮大,千方百计利用经济全球化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渗透。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就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走向发表了“文明的冲突”的观点,认为在未来的世纪里,“文明的因素将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冲突之源”,并断言“下一次战争,如果有的话,那将是文明之间的战争”,他把中华文明列为引起未来冲突的主要力量,并提出西方应联络其他文明形态对中华文明进行遏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腐朽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随之而入,各种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不断撞击着我们一贯倡导的奉献、敬业、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先进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意识形态的根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