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规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8687
  • 作      者:
    高桂云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高桂云,女,山东莱州人。1978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现任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主编《生命与社会》等多部著作。并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甘肃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规范研究》立足于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特征展开,通过传统政治参与网络环境中公众政治参与的对比,了解网络时代公众政治参与的新特征和新形式,分析当前我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从两个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利弊分析,把握当前我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并借鉴国外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经验,在此基础之上重点从平台建设、政府管理及素养提升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和对策分析,最后把握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前景,稳健而又积极地推进我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演进
第一节  传统的政治参与
一  传统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
二  传统政治参与的方式
三  传统政治参与的局限性
第二节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
一  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变化及有利因素
二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三  网络政治参与的合法性
第三节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类型
一  网络参政议政
二  网络民主监督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四节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一  电子投票
二  电子邮件
三  网络论坛
四  网络微博
第二章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机遇和作用
第一节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公众政治参与
一  我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基础
二  网络时代政治参与呼吁政府积极应对
第二节  我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机遇
一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推动
二  公众政治参与在网络时代的新变化
第三节  网络政治参与推动我国政府工作的发展
一  网络政治参与将促进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
二  网络政治参与将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三  网络政治参与将促进政府权力监督机制的构建
四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
第四节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生活的作用
一  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作用
二  网络政治参与对网民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三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主流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三章  当前我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挑战
第一节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挑战
一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二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身份断裂
三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边缘化
四  网络群体极化
五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第二节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下政府层面的挑战
一  政策回应欠缺和监管不足
二  政府主导地位的丧失和角色弱化
三  政府网站建设不完善
四  政府网络信息意识淡薄和回应滞后
第三节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网络环境问题
一  信息爆炸和参与爆炸
二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三  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安全
四  网络文化的娱乐性和消费性
五  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现象
第四章  国外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的网络与政治参与
一  国外网络的历史沿革
二  国外网络技术在政治参与中的应用
第二节  国外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况
一  韩国公众参政及网络治理
二  日本网络政治参与
三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
四  美国网络政治选举
第三节  国外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经验
一  确立网络实名制的网络参政身份
二  发展公共服务网络项目,使公众参政方式多元有效
三  以网络政治参与营造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四  以法律为保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五  重点加强各民主党派的网络参政议政
第五章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平台建设
第一节  培育合格的网络政治参与主体
一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界定
二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知识和技能
三  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格
第二节  提高政府部门的执网能力
一  提高政府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  提高政府部门管理协调能力和网络民意回应能力
三  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型政府
四  健全公众满意度的政府网络绩效评估体系
第三节  推进网络技术在政治参与中的运用
一  电子政务促进公众网络政治参与
二  信息过滤技术保障国家政治安全
三  网络政治参与的生态维护及危机治理
第四节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的价值
一  有利于保障公众的政治诉求
二  有利于实现广泛舆论监督
三  有利于推动政府管理机制的转型
第六章  政府对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规范
第一节  完善顶层设计,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一  优化政府和公众关系,提升政府网络诉求的回应能力
二  加大政府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消除数字鸿沟
三  加快政府网络建设工程,扩大网络政治参与覆盖面
四  加强政府对网络媒体的引导与管理
第二节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普及网络知识教育
一  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培养公众网络道德
二  普及网络教育,提升公众网络素质
三  强化政府示范效应,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的网络理念
四  矫正不良网络价值取向,推动公众理性参政
五  构建新型政治文化,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
第三节  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秩序
一  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二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与共享制度
三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与处置联动机制
四  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管机制
第七章  提高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素养
第一节  培育良性的公众网络政治文化
一  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二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吁求良性的网络政治文化
三  网络时代下塑造社会主义良性网络政治文化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加强与完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建设
一  构建网络伦理道德
二  网络社会伦理的困境
三  网络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
第三节  加强网络政治参与下的政治理性教育
一  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理性
二  网络政治参与下公众政治理性的现状
三  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公众政治理性的培育路径
第四节  “把关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一  网络“把关人”
二  网络政治参与吁求网络把关
三  拓展把关人对网络政治参与引导的路径
第八章  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前瞻性思考
第一节  实名制的网络政治参与
一  实名制网络政治参与的概述
二  实名制网络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  实名制网络政治参与中遇到的挑战
四  如何实行实名制的网络政治参与
第二节  电子政务将促进政府与公众互动
一  电子政务概述
二  发展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三  电子政务下的政府与公众互动
第三节  虚拟公共领域将成为政治活动的新场所
一  虚拟公共领域概述
二  虚拟公共领域功能的实现
三  虚拟公共领域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