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文存·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在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大众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人们的信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接受了一次洗礼。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大众片面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计划经济及其观念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大众也随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下产生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大众心里,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不得不使大众推翻过去的片面认识,重新接受新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这势必使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新的困惑。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就曾针对当时思想层面最直接、最敏感的问题,即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十分明确而肯定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当时确实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一定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增强了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间又不是完全的一致。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和弊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消极影响。第一,市场经济易导致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商品经济的突出特点。人在对人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却在对“物的依赖性”中丧失了自己。在这种依赖性中,诱发了人对物的崇拜,膨胀了人的物欲,人异化为物的奴隶,也就表现为拜金主义。第二,市场经济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明确、利益独立的多元化主体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组织或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每一个利益主体都要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独立性、个体性容易使人们脱离现实社会的束缚,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我行我素,对集体主义原则提出挑战,造成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第三,市场经济易导致宗教、迷信等活动的蔓延。“现代人的困惑”,是寻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市场经济把它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全部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由此便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无休止的攫取造成的“全球问题”)、人与社会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扭曲)、人与他人的异化(金钱关系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人与自我的异化(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而造成的自我的失落)。现代人的这种“物化”或“异化”,使人愈益深切地感受到“精神家园”的失落:世界的符号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迷失”和“意义失落”。市场经济带来的生存方式的异化引起大众精神世界的变化,很容易使人们感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所描绘的终极目标离自己渐行渐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