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9086929
  • 作      者:
    徐艳玲,楚成亚等著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文存·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对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进行了深入阐述;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并专题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文存·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在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大众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人们的信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接受了一次洗礼。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大众片面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计划经济及其观念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大众也随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下产生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大众心里,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不得不使大众推翻过去的片面认识,重新接受新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这势必使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新的困惑。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就曾针对当时思想层面最直接、最敏感的问题,即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十分明确而肯定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当时确实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一定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增强了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间又不是完全的一致。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和弊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消极影响。第一,市场经济易导致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商品经济的突出特点。人在对人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却在对“物的依赖性”中丧失了自己。在这种依赖性中,诱发了人对物的崇拜,膨胀了人的物欲,人异化为物的奴隶,也就表现为拜金主义。第二,市场经济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明确、利益独立的多元化主体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组织或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每一个利益主体都要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独立性、个体性容易使人们脱离现实社会的束缚,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我行我素,对集体主义原则提出挑战,造成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第三,市场经济易导致宗教、迷信等活动的蔓延。“现代人的困惑”,是寻求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市场经济把它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全部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由此便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异化(无休止的攫取造成的“全球问题”)、人与社会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扭曲)、人与他人的异化(金钱关系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人与自我的异化(人异化为金钱的奴隶而造成的自我的失落)。现代人的这种“物化”或“异化”,使人愈益深切地感受到“精神家园”的失落:世界的符号化和自然的隐退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迷失”和“意义失落”。市场经济带来的生存方式的异化引起大众精神世界的变化,很容易使人们感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所描绘的终极目标离自己渐行渐远。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的主导性思路
四、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建构思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理论与规律分析
(一)概念与范畴:学界相关研究
(二)基础理论梳理
(三)价值观变革的规律分析
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之路
(一)理论来源
(二)生成路径
(三)生成背景
(四)生成动因
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特色
(一)构成内容
(二)体系特色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
(一)理论功能
(二)现实功能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基本理念
(二)基本原则
(三)基本战略
(四)基本策略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
一、“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何为“信仰”?
(二)“科学信仰”的意蕴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质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和生成的一般规律
二、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征
(一)信仰缺失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三)信仰多元化
三、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探析
(一)根源于社会转型的矛盾累积
(二)世界性“宗教热”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三)东欧剧变带来的冲击波
(四)我国历史惯性的反作用
(五)长期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误区
(六)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
四、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可能性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塑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一、当下我国“宗教热”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宗教热”的表征
(二)我国“宗教热”的多维原因
(三)我国“宗教热”的效应
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一)列宁时期的宗教政策(1917年-1924年)
(二)斯大林时期的宗教政策(1924年-1953年)
(三)赫鲁晓夫时期的宗教政策(1953年-1964年)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宗教政策(1964年-1982年)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宗教政策(1985年一苏联解体)
(六)苏联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三、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一)20世纪60年代及以前,实行严厉的宗教政策
(二)20世纪70年代前后,实行基本宽松的宗教政策
(三)20世纪80年代至东欧剧变,实行纵容的宗教政策
(四)东欧剧变以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五)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宗教政策(1949年-1956年)
(二)1957年至“文革”前的宗教政策
(三)“文革”期间的宗教政策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宗教政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一)越南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教训
(二)老挝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教训
(三)朝鲜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教训
(四)古巴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经验教训
六、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与功能
(二)正确认识与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正确认识与处理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
(四)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教关系问题
(五)正确认识与处理中美关系,防止西方宗教渗透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回溯与展望
一、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回溯
(一)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1949年-1976年
(二)建设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1977年-1991年)
(三)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1992年-2001年)
(四)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2002年至今)
(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困境
(一)困境表现
(二)困境探源
三、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展望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进一步辩证权衡传统文化成果和外来文明
(三)完善道德建设的内部协调和外部保障系统
(四)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向度,以防“受而不化”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与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背景
(二)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问卷设计
(三)对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
(四)对大学生价值观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的理论阐释
(一)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人本位取向转变
(二)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演变
(三)理想主义价值目标取向向世俗性价值目标取向倾斜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原因分析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客观因素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的作用
(一)统领作用
(二)规范作用
(三)激励作用
(四)凝聚作用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理念
(二)坚持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的基本原则
(三)拓宽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途径
附录1: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