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0044221
  • 作      者:
    祖金玉等著
  • 出 版 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丛书”之一。共八章,采取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的架构,对从鸦片战争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时期中国政治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作了详实而富于逻辑的论述。全书结构清晰,论点鲜明。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外来挑战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的起步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从此,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面对外来的挑战,中国人民开始思索与探寻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富国强兵之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从此开启并艰难地前行。清王朝在列强入侵面前不堪一击,暴露了其封建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病,并使这种体制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传播,引发了先进中国人的思考和觉醒。“以敌为师”,走西方的道路,成为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线。从戊戌变法提出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度,到清末立宪运动主张以日本二元君主制为目标取向,再到辛亥革命倡导实行美式的民主共和制度,这条政治现代化之路走得十分坎坷。
  一、晚清政权机构的变化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的国家,她具有悠久的历史,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面对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势,封建专制下闭关自守的中国却落伍了。列强的入侵及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并导致其政权机构的深刻变化。
  (一)清王朝的衰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其他古代文明社会或国家,在经历了几百年的辉煌之后,大都没落了。只有中国的古代文明,不仅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水平,而且长期延续。正是华夏文明的这种领先和延续,使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古代中国以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为代表的四大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富庶曾令西方的旅行家惊叹不已,她的高度文明曾使周边乃至西方国家甚为倾心并效仿。特别是到清代前期,中国幅员辽阔,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走向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据经合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称,1820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排在印度、法国之前,更在美国、普鲁士之前。正如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所言:“在世界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向是整个东亚社会的文化巨人,其所扮演的角色,集西方人在文化上无限景仰的古希腊罗马和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中心而倍受倾慕的法兰西于一身。悠悠2000载,中国人表明自己拥有程度极高而造诣极深的多样化文化价值,拥有控制、协调和管理幅员辽阔而人口众多的国家的能力,拥有有效地把技术开发应用于生产的扩大并维持数倍于19世纪欧洲国家人口的组织天才。中国人过去的生活标准是其他民族根本无法与之比拟的。”这是一位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给予的充分肯定。
  中国早在公元前200年(秦汉)就发展到了官僚封建阶段,而欧洲从领主制阶段转变为官僚制阶段已是公元15至16世纪了。自秦汉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官僚统治下,虽然也有朝代更替和战乱,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统一不仅没有被破坏,反而不断扩大和延续。政治统治从总体上说,也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汉、唐、宋等几个朝代,曾有过比较长的稳定时期。就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古国的发展史比较来看,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等,从理论到实际,其完善程度都是世所罕见的。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非常严密,中国自国家产生之日起,尽管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等不同统治阶级的统治,但其专制却是一脉相承的,并与带有某种血缘温情色彩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外来挑战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步
一、晚清政权机构的变化
(一)清王朝的衰落
(二)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政权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二、君民共主的梦想与实践
(一)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与宣传
(二)戊戌变法与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三)清末立宪运动的政治改革尝试
三、民主共和制的建立与变异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二)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三)民主共和制的变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人
(一)对马克思的早期认识
(二)五四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方向
(一)早期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
(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理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初步实践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革命形势转入低潮
(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三)各地武装起义和红色割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
(一)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二)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
四、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政治构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全面发展
(一)对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的认识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涵
(三)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设想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三三制”的建立
(三)民主选举和参议会制度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阐述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与全面阐述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和政治现代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新中国政治现代化基础和方向的奠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二)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
二、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制度框架的建构
(一)毛泽东“第二次结合”思想的提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框架的建构
三、政治现代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文革”前十年政治现代化在曲折中发展
(二)“文革”十年政治现代化的重大挫折
四、评价与反思
(一)意义——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局限——未能突破苏联模式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政治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
一、邓小平理论与新时期政治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确立
(一)民主与法治是政治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二)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政治稳定是政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四)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基本政治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进展
(一)党政分开的改革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三)法制建设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动
(五)党内民主的恢复和发展

第七章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与政治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取向的调整与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
(一)政治体制改革主要任务的调整
(二)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
二、提出和推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二)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三、社会主义基本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三)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四、第三代领导集体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
(二)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第八章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与政治现代化的新进展
一、社会主义基本民主制度的新发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基层民主制度
二、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二)党内民主建设的创新发展
三、依法治国的新进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