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政机遇:改革锦标赛与市场新动力:progresslve era and capital ldea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5681
  • 作      者:
    邵宇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十八届三中全会掀起了中国改革的新篇章,各大领域改革全面铺开。这股巨大的改革驱动力将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走势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各个领域会有哪些新的投资新机会?《新政机遇》八大改革全景解析,投资趋势权威预测,解读较量中的权力与资本,挖掘政策下的机遇与挑战。

《新政机遇》读懂中国改革,把脉当下时局,抓住《新政机遇》。如果把握住这些机遇,必将在未来10年的发展格局中获得巨大收益。
展开
作者简介
邵宇,金融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复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John Swir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专栏作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2003-2004曾任职上海市宝山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2004-2009在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担任副系主任和CFA项目主任。2009年11月进入产业,历任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目前在东方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策略师、固定收益团队负责人。出版有《危机三部曲: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地缘政治大图景》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十八届三中全会掀起了中国改革的新篇章,框定了未来10年中国的发展格局。财税、金融、土地、户籍、国企改革等各大领域改革全面铺开,各级政府从过往的“GDP锦标赛”转向“改革锦标赛”。在强有力的体系和意志推动下,这将彻底改变以往改革推不动的局面,激活改革基因,形成更强的改革合力。
在《新政机遇》中,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博士以其生动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全方位解读了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六大领域的改革,分析了这股巨大的改革驱动力将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走势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各个领域的投资新机会。
《新政机遇》深入浅出的解读,敏锐而犀利的洞察力,帮助大众投资者读懂中国改革,把脉当下时局,抓住新政机遇。如果把握住这些机遇,必将在未来10年的发展格局中获得巨大收益。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十字路口,改革能否重启,未来何去何从,学术界和决策界众说纷纭。邵宇在本书中以翔实的数据和严密的论证为基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即今后几年是史上最佳的改革时间窗口,新的领导层正以坚定的意志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体系来推动濒临停滞的改革。对一个大国而言,是否能充分调动发挥地方和部委的积极性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若“改革锦标赛”真如邵宇预测能够替代“GDP锦标赛”,中国梦的实现则指日可待。
——陆挺,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邵宇是我认识的少有的勤奋高产的首席经济学家,最新力作具有三大突出特点: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经济从GDP锦标赛转向改革锦标赛的时代特征,可谓起点高;详细勾画了财税、金融、价格、城镇化、户籍、国企等八大改革,可谓视角广;在改革与发展框架下分析中国经济现实问题,更可谓层次深。通读此书,必定收获良多。 
——沈建光,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正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新一轮的改革是中国未来十年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而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将超过以往。邵宇的最新力作,从改革各个关键领域的细节,到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各个话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值得细读。
——朱海斌,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对于1978年之后诞生的“中国奇迹”,无论如何见仁见智,“改革开放”四个字都是各方认同的最精炼的经验总结。然而,作为顶层设计的“改革开放”,其最终能够被贯彻于实践,全赖于各种“锦标赛”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让我们又一次站在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起点上,由此,将会再度展开一轮怎样波澜壮阔的新“锦标赛”呢?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值得先睹为快的蓝图。
——鲁政委,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本书是观察中国的大视角,理解改革的大逻辑,特此推荐!
——徐高,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邵宇以他极其生动的文字和独特犀利的视角全方位解读了“改革”——这个中国当代最热门的关键词。 
——林采宜,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经济和金融政策逻辑,邵宇的书提供了独到而丰富的视角,是必读的佳作!
——刘利刚,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邵宇描绘出未来3~5年中国八大改革拉动新三驾马车的壮阔蓝图,纵横捭阖同时抽丝剥茧,市场机会指示明确,值得跟随。当然全力推荐!
——沈明高,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邵宇的新书站在市场的角度,分析和推断了中国经济各方面的变革和未来的形状。他对中国经济目前存在问题的梳理,对改革变化方向的讨论, 很有见地,很有参考价值。中国新一轮的改革纷繁复杂, 利益格局的调整, 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都极具挑战性但又充满机会。这将是一个怎样的明天? 这本书一定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把握变化趋势。
——陈兴动,巴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最艰巨的六大改革,最热门的宏观话题,市场如何解读?投资者如何选择?本书高屋建瓴,翔实丰富,娓娓道来,是希望认清大局、理解政策、把握趋势的人们的必备读物。
——常健,巴克莱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体系内的历练,业界的经验,学术的深度,全球化的视野,成就了作者和他的作品,这本书提供洞察中国未来改革与发展的独特见解,特此推荐!
——刘煜辉,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启改革大门,这是引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的蓝图。然而,改革从来都是充满挑战和变量的,读懂改革才能把握机遇化解风险。邵宇的新作,以宏大叙事的笔触,深度解读改革方略,值得参考。
——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展开
精彩书摘
前言 中国从GDP锦标赛转向改革锦标赛
这是一场坚定的、有理念、有策略、有路线图和有明确时刻表的改革,并即将迎来高潮;这将是一场全面和系统性的改革,它将深刻地改变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全力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经济领域,这也将是市场化的改革,它将真正解放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充分涌流的同时,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次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改革之深、改革之广及改革之彻底。
非常戏剧性的一幕,2013年11月12日晚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后,资本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在11月13日(周三)交易日中上证综指下跌1.83%,市场一片低迷。而11月14日晚间一个神秘的名为“文档三”的pdf格式文件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据说是影印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全文。在紧接着的11月15日(周五)交易日中,股指大涨,特别是深证成指上涨了1.83%。注意也是1.83%!
当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全文公布,果然与“文档三”的内容完全一致,市场于是欢欣鼓舞,再下个交易日,即11月18日(周一),两市均大涨,给予热烈回应。
市场真的永远正确吗?其实市场非常容易情绪化,特别是金融市场,如果真让市场起决定作用,那么价格指数就会像这样上蹿下跳。但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市场会对一个明确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案感到不满意或不高兴呢?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市场觉得改革方案缺乏细节,也就是缺乏诚意。但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公报》只是一个新闻稿,全会通过的《决定》才是具体的改革方案,它要先通过体制渠道下发,一周以后才会向社会公布。这个《决定》会对具体的改革细节做出全面阐述,这样才会有更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关键在于《公报》已经传达出了全面深化市场化方向改革的主旨。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方面的国企改革,市场觉得没有大的突破,没有更多提及私有化;二是政
治改革方面,没有出现类似三权分立、推进民主之类的表述。但这个显然是市
场想得太多了。以国企改革为例,一定会进行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重点在于平等待遇和混合所有制,私有化未必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但竞争一定会,公平竞争会真正激发出活力和创造力。政治改革也是如此,问题就在于改革纲领和具体操作之间不可言说的微妙差异。这次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往的改革声明中未曾涉及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呢?《公报》后文中提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就意味着公共财政法案是治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如果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就要从财政预算上约束,因为财务一旦公开,权力的运行就暴露在了阳光下,也就要求政府行为的现代化。这是英国光荣革命的重大遗产。更进一步看,我们理解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财政之间的有序安排,再加上国家安全的保障。因此,这相当于预留了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接口,启示了未来演进的基本方向。而这无疑会让中国站在进步时代的入口。
第三个原因应该是不满意改革推进的方式。对这份《公报》较为一致的解读是,政府会采用更加权威的方式去推进改革。但市场可能没有意识到,如果在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改委)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改革小组),以及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以下简称政法委)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安委)之间做选择,哪一种机构安排更加有效呢?为什么说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便很难继续推动,因为既得利益盘根错节,只有顶层领导机构更高效、更强有力地推进、监督,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
我们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会好起来,民生会改善,环境也会变好,政府也会变得更高效、更廉洁,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未必会感到高兴,这是理念之争,无从调和。可以看到,执行层已经开始行动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一结束,各个政府部门都开始传达会议精神并落实具体的改革措施。
首先是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于年初确定了7个方面共22项重点改革任务,并要求确保今年年度改革任务能显实效。目前,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困难群体社会救助等重点改革任务已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其他涉及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重点改革任务也在积极推进中。《公报》没有重点提及的金融改革,其实推进速度最快,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保险等都会进一步推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政委)在其召开的会议上表示,要适时推出一批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关键和重要作用的重大改革,进一步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相关政策。虽然《公报》并没有提及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政策,但是提到了“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预计城乡一体化,即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宏观原则的详细规划也将逐步落地。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在其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也提出要提振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完善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和措施步骤,推动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制定好路线图、时间表,不断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国资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北京和上海两地也召开了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大会。有着改革基因的安徽日前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凤阳等20个县(区)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重点围绕市场主体培育、土地市场建设、集体“三资”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按照改革方案,安徽将建立多元统一的土地市场,包括在2015年年底前实现农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农村范围内的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建立符合农民合理需求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等,从确权到流转、交易的改革路线图非常清晰,为新一轮改革的加速提供了一个实际的落脚点。
据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判断,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即从过往的GDP锦标赛转向改革锦标赛,在强有力的体系和意志的推动下,或将彻底改变以往改革无法推动的局面,激活改革基因,形成更强的改革合力。未来10年是史上最佳的改革时机,务必全力推进,达成新的经济、政治、社会契约,固化制度,稳定成果。改革日程满满,时不我待,必须分秒必争。显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具体如何改革的问题。
今年可能就是改革的开始之年。

上篇 六大改革攻坚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框定了未来10年中国的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蓝图中,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六大改革任务最为艰巨。能否在这些领域获得改革成功,将决定中国改革的大未来。前路漫漫,仍需上下求索。

第一章 中央及地方角力财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的基础地位和支柱作用体现在对其他重大改革领域的辐射性上,它是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保障强有力的支持,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桥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杠杆,是遏制腐败和打造廉洁政府的平台,也是社会治理和国防建设的财力保障。当前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如何?中国财税体制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改革?

盘点中国财政“家底”
中央财政收支在2011年以前主要包括三块内容:预算内财政收支、预算外财政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收支。通常讨论的财政问题,大部分集中于预算内财政收支。结合中国实际考虑,政府性基金收支也非常重要,因为其收入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控制的资产、资源,支出往往与经济活动高度相关。当然,政府性基金收支也是纳入预算管理的。
2011年起,除教育收费被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外,其他预算外资金全部被纳入预算管理。自此,预算外资金退出历史舞台,财政管理进入了全面综合预算管理的新阶段。相应地,中央财政收支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收支。

中央财政收支现状与结构
中央财政收支基本在预算内安排,预算外收支占比很小,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预算内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4.25万亿元和1.6万亿元,预算外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400亿元和386亿元,占预算内比重仅分别约为1%和2.4%。改革后,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5.592万亿元和1.9万亿元。
中央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税收收入占比93.4%,主要包括国内增值税(占比18.5%)、进口产品消费税和增值税(占比26.5%)、企业所得税(占比19.9%)、国内消费税(占比13.7%)、个人所得税(占比6.1%)、关税(占比4.8%)、车辆购置税(占比3.9%),其他还包括证交易印花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船舶吨税。中央公共财政支出(中央本级)主要集中在国防支出(占比35%)、科学事业费(占比12%)、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11%)和教育事业费(6%)。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支是中央财政收支的重要补充。201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额为4 135.65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总额为3 354.63亿元,分别占中央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7%和5.2%。

地方财政收支现状与结构
2011年前的数据显示,地方财政收支中预算外财政收支占据一定比重。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预算内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4.06万亿元和7.4万亿元,预算外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5 395亿元和5 368亿元,占预算内比重仅分别为13.3%和7.25%。改革后,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为6.1万亿元和10.7万亿元。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税收收入占比89.93%,主要包括营业税(占比33%)、企业所得税(占比16.4%)、增值税(占比14.5%)、契税(占比7%)、城市维护建设税(占比6%)、个人所得税(占比6%)、城镇土地使用税(占比3%)、耕地占用税(占比2.5%)、资源税(占比1.5%)和证券交易印花税(占比0.03%)。非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占比60%~70%。
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显性支出主要包括教育事业支出(占比16.7%)、社会保障支出(占比1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11%)、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比8%)等。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收入。2012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3.4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为2.7万亿元,占比约80%,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为3.39万亿元。
我们通常讲的土地财政,可以理解为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地方政府基金,该基金在地方总收入中举足轻重,并支持着地方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整体收入的比重约为20%,占财政收入(税收+转移支付)的比重约为25%。2003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较过去明显增加,自此持续上升。2003~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累计达到约15万亿元,该项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支柱性财政来源。
地方政府没有明确统计公布的一项重要支出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出,这块主要通过向地方性企业注资、提供担保、承担支出责任的形式带来支出,其规模与地方土地出让收入规模相当,在2.7万亿元~3万亿元之间。
展开
目录
自序 中国经济必须冲出三重断裂带 
前言 中国从GDP锦标赛转向改革锦标赛

上篇 六大改革攻坚战
第一章 中央及地方角力财税体制改革
盘点中国财政“家底”
给当下财税体制把把脉
财税体制改革需下猛药
公私合营将助力中国新一轮城镇化改革 

第二章 金融改革的全景图
金融改革总原则与五类金融机构改革
三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金融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解读“央行30条”:中国金融大爆炸?

第三章 青山绿水PK金山银山:资源要素价格改革
天然气改革要让自由市场说话
电力改革应“师夷长技”
水资源要素改革借鉴法国模式

第四章 土地改革:新型城镇化突破口
厘清概念:中国土地制度下的同地不同权
利益隘口:集体建设用地是必争之地 
政策推演:区别对待农村两类土地
土地改革: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

第五章 城市欢迎您: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
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方向
农民落户城市的阻力知多少?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革核心 
户籍制度改革的红利有多大?

第六章 国资国企改革新坐标
国资国企改革的逻辑
让国企像猪一样飞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之路

中篇 权力与资本的较量
第七章 政府债务:中国坠下债务悬崖?
中国政府债务有多重?
政府资产及债务焦点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真相

第八章 国富还是民富:透析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 
居民资产负债表由哪些要素构成?
居民资产负债表总体状况
怎样看待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状况?
关于存量与流量关系的几点思考

第九章 看懂中国的影子银行
什么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体系的国际图景
有多少债可以重来:基于国际比较 
影子银行在中国

第十章 中国当前最佳货币政策是什么?
支持适度宽松的理由
支持继续偏紧的理由
对货币当局的忠告

第十一章 全球货币竞争新阶段:人民币崛起
打开对外利益交换新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内生改革的逻辑
人民币国际化应如何实现?

下篇 大变革时代的投资机会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新格局带来新机遇 
自贸区大棋局
中国领跑新兴市场保卫战

第十三章 中国宏观经济与投资机会
改革锦标赛下的宏观经济走势
新经济形势下的投资策略

第十四章 新政时代的投资机遇:改革蓝图全解析
改革总动员
八大改革驱动的投资机会 
其他领域改革的投资机会

第十五章 变革时代各项政策隐含的大机遇
总理工作报告隐含的投资线索
变革主题投资:遍地机会
中国是棵树,安全是沃土
深度城市化高潮来临:以京津冀为起点 

第十六章 一路荆棘,一路花香:资本市场投资策略
中国经济的回顾与展望
平衡修复下的结构转化
私募股权投资的和弦:无风险利率上升PK风险溢价下行
市场与配置策略:改革与转型协奏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