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于行为概率和符号化结构的行为管理制度设计
1.1 引言
人的行为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比如促使员工工作行为努力、使公众社会行为遵纪守法、使官员职务行为勤政廉洁等。行为管理有两个基本手段:一是通过文化(如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习俗等)的引导,二是通过制度的制约。其中,制度方法由于可操作性好、见效快,因此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我国近年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同时也存在行为管理制度问题多而突出的现象,进而导致研究制度的论文激增。笔者利用中国期刊数据库检索标题中带有“制度”一词的论文,发现近10年竟有20.3万多篇文章。
然而,众所周知,现实中各种制度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有些问题甚至越来越严重,原因何在?
实际上,当前我国的制度研究,基本上都是经验化思辨式的研究,主要依靠个人经验,而不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性工具进行分析,从而导致研究不深、科学性差、就事论事,顾此失彼。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制度设计,还没有像工程设计那样存在着以简洁符号为基础的关于制度结构的制图规则,从而导致在研究中难以完整地观察制度的整体结构,也无法依靠科学的计算来比较各种制度设计方案.
因此,为了解决制度设计的科学性问题,必须开展制度设计工程化的技术工具的研究,即开发基于符号结构图的行为管理制度设计方法。
国内外在制度设计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其中,国外已经开发了一些定量方法。比如,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维茨(LeonidHurWicz),提出了指激励相容(Incentivc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原理(1973),这是行为管理制度设计的最基本原则,但这仅仅是原则而已,离真正的制度设计的科学方法与技术还有遥远的距离。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研究了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设计,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甄别理论(1976),目的在于使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能够在制度制约下说真话。但他所解决的只是制度设计中众多具体问题中的一个,并未提出一种整体性通用的制度设计的科学工具。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维克里(wmiam Vickrey)和莫里斯(Mirlees)分别设计了新的拍卖制度(William Vickrcy,1964)和报酬制度(Milees,1974),其中报酬制度主要解决委托一代理关系中的失德行为(moral hazar.d,国内也常译为“道德风险”),以使代理人按照管理目标对行为进行自我选择(self—selection)。这是制度设计的重要进展,但他们的成果也只对某种类型的制度有效,不是一般化的广泛适用的制度设计的科学工具。
除了这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之外,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