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吃不饱饭的时候,我们毅然举起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大旗;但当我们既吃上了饭同时又吃上了“地沟油”、还遇到了雾霾天的时候,我们必须果断地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
本书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11BKS012)。 书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价值、意义、表现形态、实践路径等问题。本书认为:改革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因而必须坚持全面的改革观;在差异性原理的视阈中,中国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形态,将发生与自身以往相比而言的更好更快的变化;科学发展是一种包容性发展、竞和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低代价发展;深入把握科学发展,离不开发展模式的视角,中国的发展只有通过科学发展的模式才能既彰显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又在与当今强权世界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施行科学发展必须建设好整体文明,因为科学发展只有在整体文明的正式形成和有效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实现。
本书的特点和创新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实践,已经迈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换言之,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发展的“主旋律”。科学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伴随着人本理念的确立,近些年来,确保民生、共享发展成果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议题和中央施政的重点。“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例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元。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等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科学发展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发展,这种全面性、协调性正在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得以体现。科学发展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中国大地已经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美丽中国”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等等。
科学发展作为实践的“主旋律”,必然要波及到理论领域,从而成为理论界的“主话题”。经对中国知网“源数据库”(含期刊、学位论文、报纸、会议)的检索,从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国内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篇名含有“科学发展”字样的文章(谈科技发展的文章除外),约有7200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对某一领域或方面、某一地区或单位的科学发展之成绩、做法等情况的介绍或报告,约占总篇数的97.5%;其次是具有一定概括性但仍从某一学科或政策视角对科学发展进行解释或建议类的文章,约占2%;再次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进行分析阐述的文章,约占0.5%。此外,自2004年以来,学术界出版了十多部主要谈论科学发展的著作。总之,理论界关于科学发展的研究渐趋热烈,并成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理论“风景线”,而这些研究成果,也成为了我们深化认识、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的“踏脚石”。
但令人稍感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对科学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研究,缺少学理性的透视、系统性的把握以及批判的锋芒,尤其是缺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话语来研究和表述科学发展。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智慧之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使我们从宏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角度认识科学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在感性和现象的背后来把握科学发展,而这样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研究的学理的高度和深度正是本书所要追求的。
导 言
一、科学发展观:含义、主题和实践之路 1
1.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发展的学问 1
2. 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3
3.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4
二、本书的特点和创新点 5
1. 特点: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审视科学发展 7
2. 创新点:观点的创新性和方法的创新性 8
第一章 社会发展论
一、发展:关于事物方向性变化的综合性概念 2
二、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 3
1. 社会发展的多维阐释 4
2. 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9
3. 社会发展的五大功能 14
第二章 科学发展的动因、属性和意义
一、科学发展的动因 18
1. 在国内,追求科学发展是中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18
2. 在国际,追求科学发展是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客观要求 21
二、科学发展的属性 27
1. 从“科学”谈起 27
2. 科学发展属性的哲学分析 29
三、科学发展的意义 39
1. 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40
2. 发展意义的陷落:一种最严重的发展代价 41
3. 科学发展必须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发展 45
第三章 科学发展思想资源的历史追溯
一、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展思想萌芽 49
1. 重农思想 49
2. 民本思想 51
3. “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53
二、西方社会由古及今的科学发展思想萌芽 55
1.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思想 55
2. 人本思想 56
3. 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61
4.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66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思想 74
1.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74
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为科学发展
追求“可持续向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82
3. 科学发展的实践进路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 87
第四章 差异性原理与科学发展
一、物质的差异性存在及发展原理 92
1. 西方哲学史上的差异思想 93
2. 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思想及其认识论意义 94
3. 差异及其差异性原理的哲学地位 97
4. 差异和联系、发展的辩证关系 99
5、差异和矛盾的辩证关系 101
二、社会发展是一个差异化的过程 101
1. 差异性社会和差异化发展 102
2. 差异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05
三、差异性原理视阈中的科学发展 108
1. 差异问题上的两种错误 108
2. 差异问题上的科学做法 109
第五章 如何推进科学发展:基于国际视角的分析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警示 115
1.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116
2.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教训及其警示 119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教训 129
1. 发展永远是硬道理 129
2. 只有稳定的中国才有发展的中国 129
3. 处理好人“口”和人“手”的关系 130
4. 通过科学发展疗治“拉美病” 131
5、必须坚持发展的自主性 133
第六章 科学发展的人本向度
一、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135
1. 发展的效果要由人民“说了算” 135
2. 广大民众的态度是检验发展效果最重要的依据和标准 137
二、科学发展是一种包容性发展 138
1.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138
2. 为什么要实施包容性发展 141
三、科学发展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143
1. 发展性原则 143
2. 平衡性原则 144
3. 制度建设的包容性原则 146
第七章 科学发展的和谐向度
一、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两大“形而下”问题 148
1. 发展之“不够”问题 148
2. 发展之“不和”问题 149
二、超越竞争性发展 149
1. 竞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150
2. 竞争与发展的内在关系 151
3. 竞争性发展导致了发展关系的极大不和 153
三、走进竞和性发展 156
1. 竞争与和谐的统一 157
2. 竞和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先进性 158
四、如何实现竞和性发展 159
第八章 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向度
一、可持续发展及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161
1. 可持续发展:关注→理论→实践 161
2.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164
二、科学发展为什么要追求可持续发展 165
1. 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内涵 166
2. 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
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存在 172
3. 可持续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之可持续品质的基础 173
三、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向度的基本原则 173
1. 自律性原则 174
2. 创新性原则 178
3. 科学发展要坚持自律原则和创新原则的统一 182
第九章 科学发展的低代价向度
一、代价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84
1. 代价的含义 184
2. 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 185
3. 代价与发展的关系 189
二、如何认识和推进科学发展:一种代价论视角的分析 191
1. 科学发展必须走低代价发展之路 191
2. 推进科学发展要确立代价意识 193
三、实施科学发展必须调控代价 195
1. 我国发展代价付出的复杂性 195
2. 代价调控的原则和做法 197
第十章 中国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
一、认识发展存在的“问题—模式法” 201
1. “模式”的含义 202
2. “发展模式”的含 义 203
3. “问题→模式”认识法 204
二、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发展模式的博弈 206
1. 文化与发展及其发展模式的关系 208
2. “权力”=“发展力” 211
3. “文化认同”?“利益认同”! 215
三、中国发展模式应当是一种科学发展的模式 217
1. 何谓“中国发展模式” 217
2. 辩证把握中国发展模式的内涵 218
3. 对比分析视野中的中国发展模式 221
第十一章整体文明与科学发展
一、整体文明的内容和特征 225
1. 整体文明的含义及其内部关系 225
2. 整体文明的特征及生态文明的特殊性 228
二、整体文明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230
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生活”理论 230
2. 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文明实践 233
3. 提出并建设整体文明的意义 235
三、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文明 236
1. 建设整体文明的具体要求 237
2. 建设整体文明的基本原则 246
第十二章 矫正社会激励机制与科学发展
一、激励、社会激励和负向社会激励 248
1. 社会激励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248
2. 负向激励机制的含义和特点 250
二、负向激励机制的危害性及其造成的原因 251
1. 负向激励机制的表现和危害性 251
2. 激励机制发生失范的原因 253
三、矫正激励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254
1. 构建“行为归化制度” 254
2. 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的“强化”机制 256
第十三章 建立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 258
1. 有助于弥补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258
2. 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一套判断标准,使科学发展更加具体化和清晰化 259
3.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259
4. 有助于引导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260
二、国内外有关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基本情况 260
1. 国外关于发展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 260
2. 国内关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262
三、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 265
1. 全面性原则 265
2. 适量性原则 265
3. 导向性原则 266
4. 可比性原则 266
5、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266
四、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267
五、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运用和调整 270
1. 科学确立考核评价主体,形成一个相关主导部门牵头、
多个部门配合、并与群众评判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主体 270
2. 科学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将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270
3. 科学对待考核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270
结束语:高扬科学发展的精神
1. 追求内源式发展的自主精神 271
2. 主动改过的纠错精神 275
3. 立新完善的改革精神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