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1183
  • 作      者:
    邱国勇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邱国勇,男,1970年4月出生,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13年6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研究》等国家级课题三项,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等省级课题5项。合著《职业道德概论》、《个体劳动者道德读本》等学术著作4部。先后在《学术论坛》、《教育与职业》、《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5篇,如《孔子的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蕴》、《论坚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主要从以下四方面作出拓展和深化: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视域方面予以进一步拓展。不仅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展开,还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予以综合研究。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深度方面予以进一步挖掘。本课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作出了更加简明扼要的提炼,进一步探究了其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三、在中外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方面予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力图对中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找出合理因素,总结出规律性经验。四、对现实问题进行细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最根本的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能否得到兑现。
展开
精彩书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概念简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涉及如下几个概念,有必要加以梳理。
  (一)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必须准确地把握“价值”的历史发展和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本质上是事物及客体的性质、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关系。“价值”的本意是“可宝贵、可珍贵、令人喜爱、值得重视”。它源于古代梵文(围墙、护栏、掩盖、保护、加固)和拉丁文(用堤护住,加固、保护),取其“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的含义深化而成。在价值论正式出现之前,中外思想史上都已为价值论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
  价值观是人们对有关对象所含价值基本的看法。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的概念是有阶级性的。现代西方许多流派都致力于价值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唯心主义的基石上。他们要么把价值视为一种“有效”的概念,是主观假定、主观满意、主观情趣的表达,要么认定价值是一种超现实的规范或理想,是上帝的创造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考察价值概念的,并由此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它是“人在把成为满足他们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估价,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層陸”。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观点表明,价值产生于人与外物的关系,因而,价值并不是反映某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范畴,也不是反映某一独立存在物的状况的样式范畴,而是反映人与外物的关系范畴。在一般价值论中,通常把外物称为价值客体,把人称为价值主体,而价值正是在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时,因客体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主体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客体自身也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是多元的,这便赋予价值这一概念多维而动态的内涵。由此可见,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它不仅依赖于主体和客体,而且还受制于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历史性和社会实践活动。价值源自客体,决定于主体,形成、发展和实现于人类历史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价值是客观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内在统一。在阶级社会,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有阶级陸的,因而作为价值客体的存在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也具有阶级性。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概念简析
三、当代中国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述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五、关于本书的内容结构
六、关于本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古代儒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一、先秦儒学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
二、秦汉以降儒学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章  我国近代以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一、我国古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二、我国近代史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三、我国现代史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四、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当代发达国家主流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启示与借鉴
一、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二、西方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借鉴

第四章  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资源
一、创造性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二、批判性吸收西方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进步成果
三、优秀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
四、借鉴民间文化资源
五、弘扬红色文化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范畴
一、正确处理核心与外围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稳定与变异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流行与主导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一、发挥理论教育载体的作用
二、运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运用媒体引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发挥活载体的人格教育作用
五、强化制度载体的引领作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
一、完善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体制机制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人国民教育体制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体制
四、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机制
五、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机制

第八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强化社会教育
二、完善学校教育
三、优化家庭教育
四、促进自我教育

第九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