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主决策:中国集体领导体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88584
  • 作      者:
    胡鞍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胡鞍钢, 1953年4月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八大代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情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的开拓者与领军人物,主持编写的《国情报告》对国家高层决策产生持续性重要影响,被国外学者誉为“当代中国最全面也是最具务实主义精神的经济学家”。<br> 胡鞍钢教授著作颇丰。截至2014年2月,他已正式出版中文专著24部、合著23部、主编12部、合编7部,英文著作10部,日文著作9部,韩文著作1部。代表作有《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国经济波动报告》、《中国地区差距报告》、《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中国发展前景》、《中国挑战腐败》、《中国战略构想》、《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中国大战略》、《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透视SARS: 健康与发展》、《中国崛起之路》、《人间正道》、《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创新绿色发展》、《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胡鞍钢的观点》等。<br>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国内外首部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机制的著作。全书追溯中国“集体领导制”变迁之“路”,探究“集体领导制”运作之“道”,剖析“集体领导制”治理之“术”,揭示“集体领导制”的历史发展逻辑、制度创新内涵和国际竞争优势,旨在为中国共产党人更好地全面建设中国和科学发展中国,提供政治自觉,增强政治自信。
展开
精彩书摘
附录1 踏遍青山问计人民<br>——习近平同志2013年国内考察调研评析<br><br>从决策机制来看,按照《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幕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br>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为一个领导集体,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体制,突出表现在五大机制:集体分工协作、集体交接班、集体学习、集体调研和集体决策。从决策理论和实践看,集体领导体制在充分共享信息的信息结构与充分民主决策的民主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集体调研作为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一项重要机制,是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为了解实际情况而亲身深入全国各地基层,通过实地查看或邀请了解实际情况的人进行座谈的工作机制。<br>党的总书记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常委会的“班长”,带领 “一班人”坚持集体领导体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其中一项重要的机制就是,带头深入地方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带头问计于人民,充分体现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这已经形成了一个集体领导体制的机制,也是保证决策正确的信息来源和基础。我把它形象地称为“踏遍青山,问计人民”。<br>作者根据新华网、人民网等公开报道提供的信息统计,从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至2013年12月末的400余天时间里,共用了39天,进行了14次国内考察和调研,遍及全国1/3强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及七大军区,也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传递了重要信息,显示了极大的政治透明度和政治自觉性(详本文最后的表10—1)。代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一班人”,带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调查研究的具体情况看,作者将其总结为五个主要特点:<br>一是统筹全局,全面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工作。在治党方面,习近平同志于7月到河北参加民主生活会,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他指出,“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 在治国方面,14次考察调研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主要领域,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一致。在治军方面,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央军委主席,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同时有9次深入解放军及军队院校和武警部队,足迹遍及7大军区,8次明确强调“强军目标”和“提高履行使命任务能力”。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广州战区考察调研时继中国梦之后又首次提出“强军梦”。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必须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会首次将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纳入到全国总体改革的大布局之中。<br>二是锐意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地方调研就选择了广东,到“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此后,又有7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进行调研,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取调查研究的第一线与第一手信息。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时特别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还提出了最具争议的又是非常紧迫的6个重大问题, 并就改革议题征求各方面意见。<br>三是情系人民,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14次考察调研中,有6次明确强调改善民生。在考察国家重点贫困县河北省阜平县时,习近平同志深入困难群众家中,“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5月,习近平同志到天津就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专题调研。他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在湖南湘西,习近平同志深入苗族贫困村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他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br>四是力促创新,以科技和制度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在海南,习近平同志强调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习近平同志与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们讨论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如何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在辽宁,习近平同志深入老工业基地,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14次调研中,有5次明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br>五是身先垂范,带头实践求真务实、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及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踏遍青山,深入地方基层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问计于人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末,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7位常委共进行国内考察调研38次,遍及全国六成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除习近平同志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也分别前往各自联系点,李克强同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张德江同志到江苏省,俞正声同志到甘肃省,刘云山同志到浙江省,王岐山同志到黑龙江省,张高丽同志到四川省,深入乡村、城市社区、企业和政府部门,直接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具体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此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其他同志根据分工分赴全国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稿起草提出了重要意见。<br>总之,习近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频繁深入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过程,不只是踏遍青山,更是问计人民,这本身就是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人民需求、了解地方创新的过程。一是“真知来自于实践”,真理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二是“政策来自于群众”,正确的政策是从群众来再到群众中去;三是“创新来自于地方”,改革创新是从地方中来再到地方中去。由此就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决策机制,制度化地使调查研究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民紧密联系、与地方交流互动的“三位一体”,并为创新理论、集中民智、改革创新提供了最大的历史舞台。&#8195;<br>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中国政治制度成功的关键<br>一、 什么是中国成功之道<br>二、 “集体领导制”的提出<br>三、 “集体领导制”的特征<br>四、 “集体领导制”的分析框架<br>五、 “集体领导制”的运行机制<br><br>第二章 中国“集体领导制”的历史演变<br>一、 党的集体领导体制的演变(1927—1948)<br>二、 执政党集体领导体制建立期(1949—1957)<br>三、 集体领导制严重破坏期(1958—1976)<br>四、 集体领导制恢复重建期(1977—1991)<br>五、 集体领导制巩固完善期(1992—2012)<br><br>第三章 集体分工协作机制<br>一、 集体分工协作机制的历史脉络<br>二、 集体分工协作机制是如何运作的<br>三、 关于集体分工协作机制的评价<br><br>第四章 集体交接班机制<br>一、 集体交接班机制的历史脉络<br>二、 集体交接班机制是如何运作的<br>三、 关于集体交接班机制的评价<br><br>第五章 集体学习机制<br>一、 集体学习机制的历史脉络<br>二、 集体学习机制是如何运作的<br>三、 关于集体学习机制的评价<br><br>第六章 集体调研机制<br>一、 集体调研机制的历史脉络<br>二、 集体调研机制是如何运作的<br>三、 关于集体调研机制的评价<br><br>第七章 集体决策机制<br>一、 集体决策机制的历史脉络<br>二、 集体决策机制是如何运作的<br>三、 关于集体决策机制的评价<br><br>第八章 “集体领导制”的政治优势<br>一、 “集体领导制”的历史发展逻辑<br>二、 “集体领导制”的制度创新内涵<br>三、 “集体领导制”的国际竞争优势<br>四、 不断完善“集体领导制”<br>五、 结语:稳如泰山、不可战胜的中国<br><br>附录1 踏遍青山问计人民<br> ——习近平同志2013年国内考察调研评析 <br>附录2 纵横四海统筹全局<br> ——2013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评析<br><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