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它的建造、使用,设施、机构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系统工程思想。现存长城为明长城。长城开始动工于公元前七世纪,直到明末,经历了二十多个世纪不断的维修,构成总长五千四百多公里的万里长城(不包括无法连接的楚长城、齐长城等)。原来各国的长城是各自分段建筑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把分段长城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今天万里长城的雏形。
在防御工程体系上,明代设置了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城墙、放台、烟墩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的建筑。在管理体系上,沿线设九镇,每镇由总兵负责,受兵部指挥,每镇之下设“路”“关”“城堡”“墩台”等多级管理层次,组成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信息由烽火台到关城守备、各路军校首领、总兵,最后报告到朝廷;朝廷命令则由上而下,层层下达。
长城的工程浩大、工艺复杂,动用人力众多,所以历代长城修建都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如汉代修河西走廊一带的长城时,分成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分段来修,然后各郡再把任务分配到下属的县,分段包干,最后落实到具体的戍卒身上。明代也用这样的办法维修长城。
长城的修建在设计、选线、计划、指挥、取材、用料、加工、运输、施工、后勤等方面都有严密的组织。以打墙为例,古长城全部是土打墙,仅是用土,就有选土、曝晒、烧土、湿润、使用等数道工序,自然需要合理的人员分配。
建筑材料既有统一规格,又能因地制宜。比如石头、木料等均从远地运来,而沙漠地区就用当地产的芦苇、红柳枝、沙子等材料筑墙。
对建筑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如打墙用的土中,草籽不能发芽;夯筑之后,要做到射箭不能人墙,对城墙的质量有严格的验收制度。修墙用的城砖也有统一的规格,并刻有制造者的姓名。
总之,长城的修建,设计科学,计划周密,测量精确;在施工管理中,对口粮、材料的运送以及人力的分工,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再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范本。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的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通过对自然地势的科学利用,能全面地解决排洪、排沙与灌溉的问题。这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屹立不倒;即使遭遇了2008年的罕见特大地震灾害,也只是稍有损坏,仍然在发挥着排洪、排沙、灌溉的作用,护佑着成都平原。试想,在先秦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一切都要凭人力完成,但古人却能够利用自然地理条件,该截的地方截,该导的地方导,让原本阻碍人类活动的山水,乖乖地为人类服务,这除了科学合理的技术设计外,还需要在人员调配、后勤保障、材料运输等各个环节,做出合理、细致的安排。毫无疑问,都江堰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的伟大智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