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大国小民到富国强民:国民精神文化转型指南:national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guid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809773
  • 作      者:
    刘伯奎著
  • 出 版 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伯奎,教授,1948年出生,少时家贫。1966年高中毕业,1982年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93年获评欧美文学副教授,1999年获评应用语言学教授,2003年起投身于社区教育实验推展,2004年出任全国第一个设立在区县级基层的社区教育研究所所长,贴近基层社区教育实验实践从事社区一社会的发展教育研究、国民精神文化转型研究、社会管理与创新研究,2014年出任华智库首席专家。华智库是由华图集团创办的为政府提供咨询和研究等公共服务的民间智库。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教育丛书·从大国小民到富国强民:国民精神文化转型指南》通过20个情商要素构成点的微观详实比对指明,当前国人面临着物质财富增加与情商优化滞后的矛盾,根本问题在于自然经济社会国民的情商构成和西方社会市场经济社会的国民情商构成差异引发的矛盾冲突。《社会教育丛书·从大国小民到富国强民:国民精神文化转型指南》又通过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比对指出,当前国人面临着来自外部的“言行丑陋”的指责,绝不应当归因于“国民劣根性”。而只要中国坚持全面改革开放,不断提升国民经济的市场经济化程度,国民情商构建就自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型。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大国小民到富国强民”这个问题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未久,读了台湾作家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后就开始思考的,至今已有30年。
  如果说,一开始是漫无边际的散漫思考,那么,由散漫的思考转入定向分析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写了一组以“我是小市民”为开场白的系列文章,原定在国内某刊物连载,大概是因为文字风格“逆”了什么人的胃口吧,结果,刚发表两篇就被全系列封杀。受此打击,至21世纪初,我开始社区教育研究时,又重新开启“小市民”研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其间,先后出版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2005)、《中华文化与(圣经)文化》(2008)等5部专著,至2011年,又出版专著《大国小民——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和《突发事件社区化解》。2013年,在20余年研究积累出版的基础上动笔,终成《从大国小民到富国强民——国民精神文化转型指南》一书。
  回顾自己关于国民性研究的思想成型过程,可以把《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大国小民——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以及眼下这本《从大国小民到富国强民——国民精神文化转型指南》分为三个解读层次的代表作(其他著述分属于这三个层次)。
  其中,《中华文化与中国社区》为第一个解读层次。
  《共产党宣言》早就告诉我们,思想的历史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举国上下从管理体制到行为观念的大变革、大更新,从自我陶醉的梦境中痛苦警醒,开始“物质生产的改造”,以“推动中国人民经济上富裕起来”的过程;那么,社区教育将是一个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平静展开、渐次深化,并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日常交际往来中逐步显现其变革价值的“精神生产的改造”。这一改造的价值在于,民族精神文化体系由此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进行升华更新,进而更为有效地推进“物质生产的改造”。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我开始研究中国社区(“社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发现中国传统社会(社区)是建立在以小自耕农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并由此形成了传统精神文化体系中的“家族亲情文化”要素(以“胳膊肘朝里拐”为形象描述)与“等级人格文化”要素(以“人分三六九等”为形象描述),并由此推证,当代中国社区教育的历史任务是将传统的原发社区精神文化改造成为现代社区精神文化,继而将现代社区精神文化优化提升为未来社区精神文化。
  至于《大国小民——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一书,最初定名为《三只眼看上海人》,因为原本是想从“贬、中、褒”三个不同的角度给“上海人”做一次“精神画像”,但是书稿初成以后,向上海的多家出版社屡次投稿不成,几近碰得鼻青脸肿。一气之下转投给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在看到书稿后回复,“认真拜读后,觉得此书稿对于国民性批判颇有见解,文字也很有力度,具有出版价值”,同时认为书中所谈并不仅仅是上海人,谈的是中国人,谈的是“中国国民性”问题,因此建议我将该书更名为“大国小民”。荣幸的是,该书同样得到了意外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认定“本书对中国人目前的精神文化状态拉响了红色警报”。
  ……
展开
目录
跨越 30年的思考(代序)
上编 瑕不掩瑜的历史辉煌
第一章 困惑反思:为什么国家形象强势国民形象反而“丑陋”?
一、为什么国民生活陋习矫正竟然如此之难?
二、为什么国民陋习百年以前就受指斥却至今犹存?
三、为什么国人读书学习早就被西方指斥“丑陋”?
第二章 上溯求源:国人陋习难改是因为“文化”吗?
一、中国企业在海外暴露的是文化问题吗?
二、中国国民在海外暴露的是文化问题吗?
三、国民“陋习难改”也是因为文化问题吗?
第三章 宏观俯视:为什么说文化觉醒之路近在眼前远达天边?
一、怎样认知“桃花源”文化?
二、“亲情文化”对国民的张力制控
三、“等级文化”对国民的张力制控
四、“桃花源”文化对转型地球村的干扰思考
第四章 微观把握:为什么要对“精神文化”进行独立研究?
一、为什么要将“精神文化”从“文化”中剥离出来?
二、关于“精神文化”的内涵界定
三、民族精神文化对其成员的制控特点
四、怎样精准把握我们的传统精神文化?

中编 融凝厚重的文化特立
第五章 形象描画:言行规则方面的精神文化对比
一、中华文化注重“知足常乐”
西方文化注重“不知足常乐”
二、中华文化注重“圣人教化管理”
西方文化注重“人类自我管理”
三、中华文化注重“靠”不注重“立”
西方文化注重“立”不注重“靠”
四、中华文化注重“见好就收”
西方文化注重“不断进取”
五、中华文化注重“身份等级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人格平等公正”
六、中华文化注重“私德”的养成
西方文化注重“公德”的养成
七、中华文化注重个人的“义务担当”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权益需求”
八、中华文化注重“县官不如现管”
西方文化注重“只知天上的主”
九、中华文化注重“单向线性思考”
西方文化注重“多方辩证权衡”
十、中华文化注重眼前的目标追求
西方文化注重长远的精神启蒙
第六章 精神描画:理念制控方面的精神文化对比
一、中华文化崇尚“人性本善”
西方文化崇尚“人性本恶”
二、中华文化崇尚“道德自律”
西方文化崇尚“行为他律”
三、中华文化崇尚“物质实在”
西方文化崇尚“精神追求”
四、中华文化崇尚“重x轻r’
西方文化崇尚“多元平等”
五、中华文化崇尚“多报喜少报忧”
西方文化崇尚“一切告知上帝”
六、中华文化崇尚“王法”
西方文化崇尚“天法”
七、中华文化崇尚求得“神助神佑”
西方文化崇尚求得“神示神喻”
八、中华文化崇尚“人杰创造历史”
西方文化崇尚“上帝安排历史”
九、中华文化崇尚“以人生为手段”
西方文化崇尚“以人生为目的”
十、中华文化崇尚“人往高处走”
西方文化崇尚“人往美处走”
第七章 精准定位:怎样面对西方的文化批评?
一、我们的精神文化不具有“国际传染性”了吗?
二、撒切尔夫人的绝对化定论失误在哪里?
三、我们自己的文化复兴又失误在哪里?

下编 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
第八章 以史为镜:为什么说西方精神文化也曾经“丑陋千年”?
一、西方人在国人眼中也曾经“丑陋无比”
二、西方现代文明是从不断“被丑陋”的泥坑中挣扎出来的
第九章 以人为镜:精神文化转型过程无不是“从丑陋转向文明”
一、关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种种“丑陋”的思考
二、“被丑陋点”正是国民精神文化优化的“起步点”
第十章 检讨反思:为什么“东方睡狮”会在丑陋中“昏睡百年”?
一、民族精英群体唤醒“睡狮”时过于“一厢情愿”
二、民族精英群体唤醒“睡狮”时过于眼高手低
三、东方睡狮“昏睡百年”的多角度思考
第十一章 举步维艰:精神文化优化之路山重水复崎岖坎坷
一、传统精神文化一般是不会主动“优化”的
二、传统精神文化存在的合理!生会排斥主动优化更新
三、管理强势难以遏止“短平快”地推进精神文化优化的冲动
第十二章 千年远望:中华民族将怎样人籍“地球村”?
一、只有全民意义上的改革开放才能唤醒“东方睡狮”
二、“东方睡狮”的觉醒将是一个细密、漫长的过程
三、民族精神文化的转型将逐层次螺旋式上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