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周恩来南开中学论说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9692
  • 作      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天津南开中学编译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天津南开中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近年来,该校坚持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主线,发掘南开校园的文化遗存,取得了一系列效果。本选题即在此背景下策划并实施。2013年2月27日《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首发式上,全国政协原常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讲话时,曾联系《培根论文集》,建议“再走一步”,编撰白话文“少年恩来论说文集”。日前,孙海麟同志主持会议,响应赵启正同志建议,决策启动周恩来论说文集编著工作,书名暂定《周恩来南开中学论说文集》,以期形成“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系列作品。《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系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的课业作文,除此他还有大量课余写作成果。《周恩来南开中学论说文集》拟在《作文笺评》基础上加以整合,从52篇作文中删去4篇,新增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课余写作精品11篇,合计59篇,字数估约20万字。(详见后附该选题目录)
展开
精彩书摘
  射阳忆旧
  (一九一四年十月)【原文】
  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清时海禁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十岁后,始从伯父游学辽东,浸及津门。回首旧时风景,不觉物换星移。即幼闻一二故事,亦多恍惚。间有可忆者,、j此笔记之,以作《射阳忆旧》。童话稚语,遗笑方家,知所不免,然吾行吾是,知我罪我,所弗计也。
  余九岁,正余幼时家庭极乐之境也。某日,余由书房放学归,忽闻奴仆喧传:某大盗就获,不久即将授首矣。余聆之茫然,细询之,始悉五六年前,东长街某富户曾有强盗夜入,缚其家人,夺无数珍物而去。未及匿其所劫,适县中护兵闻声而至,遂就捕,解往县署而行。盗惧,急自断其缚,夺护兵佩刀,杀之,窜走他邑。迭次县官加以严缉,阅四载星霜,至前二日尚无下落。无何,淮郡一捕头者,无意之间往清江,路遇乞丐数人,内有一数年前熟识之人,其摄影忽映入脑际,急问彼等日:“此何许人?”众答日:“吾同辈也。”马捕急走前问之曰:“在淮郡杀一护兵而被搜索者非尔耶?”盗见无可隐,遂直供不讳。马捕乃带其回淮,听候发审矣。是日,淮郡市民,人言藉藉,群集西门外,观盗之来。余亦随家人溷迹其中,而心且疑且怖,以为人民遇盗,必加以窘毁,以治其杀人之罪。且淮郡人民,素称强悍,忿激之余,或出野蛮举动,投石恶言,当所不免。况死者冤沉九泉,妻子家人痛心含泣。今忽仇人被逮,更欲得而甘心矣。乃余之所见竟不尔。
  尔时则红日正中,车轮之声,震地而来。少顷,见有一衣服敝陋、相貌凶恶之人据其上,以索系腕而置于后,一守者伺其旁。甫下车,即闻一官呼曰:“护兵之儿,护兵之儿,在此否?”忽余之旁,立一身材渺小之童子,容色惨淡,年可十四五,应声日:“唯唯。”遂从众人丛中蛇蜕而上。近余者耳语日:“此孤儿也,前此被杀护兵之儿也。”余怦怦心动,悲不自胜,念彼为无父之孤儿也。此童子即进而立于人群之空虚,距盗及守者甚近。时观者众,甚肃静,毫不闻笑声、语声、啖声,各屏息听其所欲问者。余以身矮,得列前排,亦两目直视,聆彼等之发言。而彼等亦不作他语,但指此童子而向盗曰:“此汝所杀护兵之子也。——孺子,汝彼时尚呱呱在抱,使汝之爱父死,而陷汝于悲境者,即此贼所为也,汝宜细视之。”于是,捕头以手抚罪人之头,强使睁目。此童子见之,泪涔涔下,且哭且视,目之久,而盗之野暴面色,殆无不收入此童子之眼帘矣。
  时余注视盗容,见其愧赧之色,几不可状,非复前此之凶横色矣。俄而,果悔心中烧,大呼曰:“公子宥我!公子宥我!我非仇于汝父而杀之也,因自卫之故,遂急出此耳。虽然,我罪大矣,我之有罪于汝,非一言所可尽矣。今惟有一死以谢汝,以慰汝父在地下之灵。我甚乐死,我今将往死所矣。”此童子不发一语,哭甚哀。守者促盗起行,赴法场去。盗乃随捕头、兵勇,经人群而过。
  ……
展开
目录
1 中华民国三年一月开学感言(一九一四年二月下旬)
2 本会成立时之宣言(一九一四年三月十四日)        
3 一生之计在于勤论(一九一四年春)                 
4 春假约友赴山海关旅行短札(一九一四年春)         
5 春郊旅行记(一九一四年春)                     
6 羊叔子平吴疏书后(一九一四年春)               
7 爱国必先合群论(一九一四年九月)               
8 射阳忆旧(一九一四年十月)                     
9 生人最宝贵者,无过于光阴。况今日为急进时代,片刻尤未可虚掷,诸生求学应识此旨。暑假五十日,当早暑,天气清爽,犹克惕厉自勤乎?试各述所为,勿隐(一九一四年)         
10 劝校友勿旷功课从速销假启(一九一四年)        
11 本校始业式记(一九一五年二月下旬)              
12 约友入足球队启(一九一五年三月上旬)          
13 论名誉(一九一五年三月)                      
14 尚志论(一九一五年四月)                      
15 与友人预约春假旅行启(一九一五年春)          
16 在天津救国储金团第二次会上演说词(一九一五年六月六日)   
17 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一九一五年六月)        
18 本校秋季始业记(一九一五年八月下旬)          
19 《校风》报传(一九一五年九月中旬)           
20 答友询学问有何进境启(一九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21 本校十一周年纪念新剧《一圆钱》记(一九一五年十月)
22 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欤(一九一五年秋)    
23 海军说(一九一五年冬)                        
24 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一九一五年冬)              
25 送刘蓉生先生出仕山西序(一九一五年)         
26 申包胥安楚论(一九一五年)                    
27 陈涉亡秦论(一九一五年)                                              
28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论(一九一五年)           
29 说报纸之利益(一九一五年)                   
30 国民宜有高尚思想说(一九一五年)             
31 共和政体者,人人皆治人,人人皆治于人论(一九一五年)         
32 试各述寒假中之事况(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33 论强权教育之无益(一九一六年二月)            
34 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一九一六年三月上旬)
35 禀家长书(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一日)               
36 诚能动物论(一九一六年五月六日)              
37 以自治自爱励友启(一九一六年春)              
38吾校新剧观(一九一六年九月)            
39中国现时之危机(一九一六年十月四日)         
40本校开演说大会说(一九一六年十月)           
41 我之人格观(一九一六年十月)                                
42 观本校新剧《一念差》感言(一九一六年十月)   
43 避暑记(一九一六年秋)                        
44今之忧时者,佥谓国匮民贫由于世风奢靡,然泰西学者研究奢靡问题,界说不一,波利比阿谓奢靡由于习惯,纪夏井谓奢靡由于性质。二说然否?试探本言之(一九一六年十一月)   
45 破天荒大发明天地新学说(一)(二)(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十二月六日) 
46 组织冬夜学术研究会启(一九一六年冬)          
47 书曾涤生《送谢吉人之官江左序》后(一九一六年冬)
48 孙阳识马驳义(一九一六年)                     
49 驳友人论时事书(一九一六年)                   
50 项羽拿破仑优劣论(一九一六年)                 
51 读杜牧之《阿房宫赋》感言(一九一六年)         
52 读《教育要旨》第六条《戒贪婪》感言(一九一六年)   
53 方今政体维新,治术繁赜,拟诸孙嘉淦《三习一弊疏》,不维其迹维其心。时既不同,法亦各异,吾人居今思昔,贵由迹治心,斯足以杜諐尤而增道德,能阐发其义欤(一九一六年)           
54 民国五年冬季第九次毕业式记(一九一七年一月十五日)
55 息有居学,载之礼经。人贵惜时,传于宋史。诸生于旧历年假中欲事何事,盍预言之(一九一七年)               
56 科举之毒(一九一七年六月)                      
57 《南开学校第十次第二组毕业同学录》序二(一九一七年六月下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