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105493
  • 作      者:
    (澳)李木兰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木兰(Louise Edwards),现任香港大学中国史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人文学院院士。2002—2006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史教授,2004—2009年任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亚太未来研究网络召集人,2006—2009年任悉尼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国研究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是第一部探讨近代中国妇女获得平等权利参政运动的研究著作。中国妇女运动积极分子在20世纪上半叶为获得选举权所发起的持续地、成功的斗争挑战了长达数个世纪以来的根本性的政治权力原则。通过要求为女性获得公共的政治声音,这些积极分子推动了一个不仅仅是为了妇女自身的,而是整体政治结构的民主代表新概念。她们的运动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使得男性和女性道德的性别规范在这一空间急剧地转型。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按年代顺序探讨了1900年至1948年的中国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第一次全面探讨了中国妇女争取选举权斗争运动及它与早期妇女运动之间的联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章妇女参政与省立宪法:建设新文化
  (1919—1923年)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1915—1925年)所带来的重要社会变革之一是将妇女参政运动从1912 1913年的令人沮丧的失败中恢复过来。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中国的启蒙时代”。实际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知识和政治领导人对于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因为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都面临着彻底的、重大的革新。①在这种环境中,妇女参政活动家们以新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她们的运动重新注入活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挑战了民国和清王朝的政治秩序,它最终挑战了那种理所当然地使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的文化。②省级政府结构的稳定性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不断增强,加上对中国文化根本前提的重新反思,两者结合在一起为女性要求和男性享有平等政治权利提供了一个法律机制和意识形态空问。
  新文化运动参政活动家娴熟地运用女国民的概念,将妇女作为一种应该被代表的政治类别。通过确立对妇女一致性的弱势地位的认识,她们创造出一个复杂的“妇女概念”。那就是妇女们的共同政治利益源于她们相对于男性的集体弱势。在1911年之前,她们的先驱者已经提出妇女是人民和国民。在1911年之后的几年中,她们宣传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政治参与者,具有独立的政治诉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这些妇女活动家们在这个基础上宣传更广泛的妇女团结。这个新的性别化的集体性政治利益的意义在于,它探讨了妇女的集体政治诉求,降低了那种导致妇女参政运动范围狭小的阶级界限。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加入到女权主义运动中,因为她们意识到她们的政治利益与其他妇女相似,无论她们在阶级、种族、宗教还是信仰方面的差异如何。
  通过广泛宣传弱势妇女团结意识,参政活动家们开始争取由女性自己代表的妇女集体权利。这种对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政治权利的争取是建立在女性作为一个集体是不同于男性的这样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按照这种逻辑,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异不是在个体层面上而是在集体层面上被接受的,即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处于弱势,因而不同于男性。中国妇女参政活动家们运用这种方式展现她们的运动,在男女有别的政治逻辑中争取女性特殊的政治诉求和利益,确保从中获益,而不会退回到旧的男女“不同但平等”的逻辑中,这种逻辑根植于男女分工的传统,即作为个体的女性被认为已经被她们的父亲和丈夫充分地代表了。妇女参政活动家们不放弃她们在平等主义的框架中对妇女天赋人权的诉求,她们熟练地获得了男性对女性集体差异的认可。对阶层差异理解的不断加深也促使了她们对妇女集体政治利益的理解。中国的妇女运动并没有像英国那样按照阶级界限将妇女运动割裂开来。中国妇女活动家们对阶级差异认识的不断加深使人们普遍开始接受一个观念,即弱势群体需要一种政治代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女权活动家们根据女性相对于男性的集体弱势,提出女性是一个独特群体。
  ……
展开
目录

译者的话
致谢
第一章  序言
第一节  谁是妇女参政活动家
第二节  为什么要探讨中国妇女参政运动
第三节  “中国妇女参政运动”研究的匮乏
第四节  参政(suffrage)还是参与政治(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第五节  将平等写入宪法
第六节  国际妇女参政运动:对起因的思考

第二章  反清叛乱者:构想妇女的国民权(1898-1911年)
第一节  国家复兴
第二节  妇女也是人:平等与天赋人权
第三节  推翻清王朝:金松岑论女国民的素质
第四节  反清女权主义政治活动:赢得国民权
第五节  同盟会中的女权主义:履行女性的国民权
第六节  参加军事活动的妇女:国民是士兵
第七节  消除愚昧:教育未来的女国民
第八节  女性刊物:宣传女国民
第九节  秋瑾:战士、教师、记者以及妇女权益活动家
第十节  走向共和

第三章  民国初年妇女对政治平等的追求(1912-1914年)
第一节  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创立之初
第二节  妇女参政和民国初期宪法
第三节  第一次尝试:林宗素和女子参政同志会
第四节  扩大影响:唐群英和妇女参政同盟
第五节  让我们先学习政治:张默君的神州妇女互济会
第六节  大闹南京参议院
第七节  文明的语言和野蛮的行径:游说北京政府
第八节  广东省议会的女议员初涉权利
第九节  掌掴、愤怒、斥责:国民党的创立
第十节  反常的要求、反常的女性:关于妇女参政的公众讨论
第十一节  被粉碎的民主

第四章  妇女参政与省立宪法:建设新文化(1919-1923年)
第一节  动荡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第二节  在新文化运动中重新思考“女性”
第三节  女界联合会和省立宪法运动
第四节  广东女界联合会:妾也是人吗?
第五节  湖南女界联合会揭露中国男性的无能
第六节  上海女界联合会引领对阶级斗争和反帝国主义的思考
第七节  北京的分化以及激进主义
第八节  温和的激进者:女子参政
第九节  无节  制的激进者:女权运动同盟会
第十节  新文化、新女性、新政治

第五章  国民党、共产党及国民会议运动(1924-1926年)
第一节  同志问的平等:修改党章
第二节  最初的斗争:妇女权利还是阶级权利
第三节  动员资产阶级妇女:向警予论妇女参政
第四节  坚持妇女的集体身份:国民会议运动
第五节  五卅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与妇女参政运动
第六节  绞杀革命:统一战线的瓦解
第七节  从新文化到白色恐怖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女权主义者(1927-1936年)
第一节  训政时期的政府结构
第二节  寻找新方向:国民政府时期妇女运动
第三节  证明价值:国民会议中的妇女
第四节  赢得继承权与重新思考婚姻
第五节  新生活运动中作为贤妻良母的女国民
第六节  参政权辩论:共产党区域的妇女参政
第七节  《二五宪法》,国家的胜利?

第七章  性别差异的实现:名额、战争与选举(1936-1948年)
第一节  什么是“名额运动”
第二节  “独特的中国式”的后选举权运动
第三节  两党政治结构内外的女权主义活动家们
第四节  战争对于女性差异问题的影响
第五节  为代表名额而辩论
第六节  在政治中历练的妇女们
第七节  内战与妇女议员
第八节  共产党控制区域的妇女参政
第九节  空洞的胜利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性别、权利、道德与教育
第二节  建立代议制政治,构建妇女集体身份
第三节  国际对比的耻辱以及妇女参政作为现代性象征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