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93991
  • 作      者:
    刘泽华总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刚,独立投资人,自由写作者。主要著作有《中国史诗》、《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合著)、《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合著)。在《中国经营报》上开设专栏,并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多篇历史文化的论文、随笔、杂文。

李冬君,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任教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攻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中国政治文化史,以及中西古典哲学及文化研究。授课科研之余,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普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写作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普及工作。先后在《南方周末》、《新京报》、《天涯》、《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人物》、《当代艺术》、《同舟共进》、《百家讲坛》、《博览群书》、《文史天地》、《炎黄地理》、《北京晚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相关的历史文化、人物、考古等文章,先后在《中国经营报》、《国家历史》等多家报刊上开设历史文化专栏。主要著作包括:《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孔子的圣化与儒者革命》、《儒脉斜阳——曾国藩在官场和战场》、《孽海自由花——一代名妓赛金花“出走”以后》、《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自由的款式》(合著)、《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合著)、《《思想者的产业——张伯苓与南开新私学传统》(合著)、《载舟覆舟——中国古代治乱的经济史考察》(合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译著)、《叶隐闻书——日本武士道第一书》(译著)。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两大部分,一引论,二通论。
“引论”是关于近代政治思想史的方法论,诸如“以‘近代性’区分近代与晚清”、“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以及“近代性”与传教士的关系、“近代性”的本土化路线等。这让我们看到了走向衰落的是晚清王朝,而走向民主与科学的则是近代中国。
“通论”是考察政治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表现形态,立脚于“近代化的政治思想与政治过程”,与以往思想史的写法有所不同,非纪传体、学派式的写法,而是一以贯之,去看思想的变迁及其大势,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里没有民法思想,“民心可用”很吃香。“民法”,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民心”,你可以说得清楚吗?“天听自我民听”,那是站在王权上来说的,并非居于民的立场而言,民之贵,在于作为权力基础,而非权力主体。所以,从古到今,我们没有见过一本“民心论”,常见的倒是“民心可用”的政策和策略,将“民心”纳入权术与兵法,搞群众运动,打人民战争。这一套,是王权主义最后的撒手锏。我们不妨来看看晚清政局里那些“民心可用”,看看它们背后,究竟隐藏了些什么东西。

  一、英国人为何不入广州城
  林攻徐事件发生后,咸丰帝派了两广总督徐广缙来调查。这位徐广缙,是林则徐一类人物,好将“民心可用”当作口香糖。这一回,他在福州,没有闻到“民心可用”的气味,从徐继畬那一套不温不火的做法里,没嚼出“民心”的味道,他的调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帝以“毫无主见”,将徐革职。
  “民心”微妙,朝廷不敢承担责任时,就将“民心”推向前去,同样,个人不敢承担责任时,也可以躲到“民心”的保护伞下面去。输了拿“民心”去顶账,没有责任人;赢了就站出来,做“民心”的代表。徐广缙在广州,就做过一回“民心”代表,那是林则徐梦寐以求而未能如愿的。
  徐任两广总督时,清朝已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宁波、上海等四所城市,都按照《南京条约》的规定开放了,唯独广州未开,据说是由于粤民抵制,官员欲开放,而粤民激愤,竟然放火烧了知府衙门。 两名英人入城,亦遭粤民围打,打死一人,打跑一人。英方遂以英人被殴为由,将兵船开进省河,占据虎门炮台。于是,时任两广总督的耆英,与英方签了“缓期二年”入城之约。
  徐广缙刚来接任,英国公使文翰即来照会,要求践约入城。徐广缙赴虎门,登上英船,晓以利害,与文翰相争,旬日内,雷厉风行,筹银六十余万两,募勇十万余人,购置军械以备战。与此同时,还宣布暂停与外商贸易,并照会法、美等国商人,一旦英方放弃入城要求,即可互市如初。贸易停了近两个月,各国商人都蒙受了损失,纷纷开列清单,要求英方赔偿,此一举,竟使文翰“大为窘迫”(见《清史稿?徐广缙传》)。
  而道光帝,却密谕徐广缙,为保“信誉”,要酌量日期,让英夷“入城瞻仰”,并指示“一游之后,不得习以为常”。徐不然,奏曰:审时度势,婉阻之未必遽开边畔,轻许之必至立起祸端。阻其入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许其入城有事,则人心瓦解。他坚决不许英人“入城一游”,面对圣旨,也不退缩。于是,英兵船开进省河。好个徐广缙,居然单舸前往,登上英舰,晓谕英夷,众怒不可犯。省河两岸,十万义勇,严阵以待,呼声震天,英方度势,遂罢兵修好,不言入城事。天大的事情,就这么了了,皇帝兴奋之余,夸徐运之功,不亚于斩将搴旗。将士用命,绅民一心,更有过人之智。初不料卿有此妙用,可嘉之处,笔实难宣。为此,皇帝还赏了徐双眼花翎和世袭一等子爵(见《清史稿·
  天朝如此风光,晚清可谓罕见。可是,为什么不让英人进城贸易,还要英人按照乾隆以来的老规矩,跑到“十三行”去通商?这样做,当然对“十三行”有好处,还有它背后的粤海关。
  我们知道,宋朝市舶司收入要上交国家财政,康熙帝初设海关时,也设了四处,由所在巡抚兼管,雍正时,改设专职海关监督,直属内务府,与巡抚无关,到了乾隆帝,终于关闭其他三处,只留粤海关一口,收入交内务府,专供皇室之需,被称为“天子南库”。皇家垄断外贸,所以只开一口。
  对于王权来说,家与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替乾隆帝“两手抓”的人,便是那位和珅 ,他不仅管着户部,还管内务府,他最擅长的,是做搬运工,将户部职能搬到内务府去,将国家财政收入搬到皇室去。这方面,他善解“天意”, 只要皇上心里有念头一起,他就知意,哪还需要什么“最高指示”!粤海关监督,虽为户部属员,却由内务府所派。内务府的事,都是皇帝家里的事,由他管理。他把粤海关管成“天子南库”,将海关收入管成了皇帝私房钱。专职粤海关监督一开始,雍正帝就警告过:小心保住脑袋要紧。果然,祖秉圭的脑袋出了问题,他居然贪墨银子,差一点就脑袋落地。
  粤海关除了收税,还收“规礼”,“规礼”数额,比正税还多。一艘洋船入关,先要交丈量费、通事费、管事费、库房费、稿房费……在一份《乾隆二十四年粤海关征收洋船进出口各项归公规礼清单》 ① 中,列了收费名目,竟有100多项!这100多项加起来,统称为“规礼”,油水多半从“规礼”上榨取。乾隆时规定,一艘洋船“正课”为1 950两,另有“洋船规礼银”,进关要交,出关还要交。在英国人洪仁辉告状提供的费用单上,一进一出,“规礼”计有68项,进关规礼30项,收银子1 125.96两,出关规礼为38项,收银子533.8两,“规礼”银共计1 650多两,“正课”与“规礼”加起来3 600余两。这68项,只是针对船的,还有针对货的,货有“分头”。什么叫“分头”?外商买货,所付货款,按银两算,每两都要由粤海关抽头。起初,1两货款要抽0.054两,后来要抽到0.06两,这叫作“分头”。通常,海关上缴“正课”,“规礼”和“分头”,则由监督和他的家人以及其他聘用人员分享,这是一种制度性分赃。
  这样管理海关,就像搞承包。粤海关,不仅由中央直辖,更为皇室垄断,皇帝将粤海关承包给他的亲信,亲信承包,先要“投资”,以取得“承包权”,此后,“凡应行事宜”,就“不必听督抚节制”了。监督上任,可带家人60名,乾隆朝李永标超标,带了家人73人,包干了海关所有事务,使粤海关成了他的“家天下”。不过,“家天下”只能为期三年,三年以后,就要换人来包干。“规礼”之类的分肥,按规定,粤海关监督本人要占到三分之二左右,其他海关办事人员———书吏、贴写、头役等,多为他家人,也有聘用之人,还包括各炮台官兵,大约占了剩下的三分之一。英国人洪仁辉告状时,把这些都捅了出来,他不知道这些都是“常规”,属于“亚财政”,虽无明文规定,却是历来如此,成了习惯的,所以叫作“礼”。“礼”有定数,收入可以查账查出来。这块有定数的“规礼”收入,即使是监督本人分得的那一部分,也要拿出来“报效”,而报效皇上,则要通过那位皇家总管内务府大臣和 。“报效”银,每年不下一百万两,“规礼”所得,多用来进京报效,其余要用来跟督抚搞好关系,“打点”各色人等。如此分赃,无法可依,但合礼。
  “规礼”是合礼收入,属于“礼尚往来”范围,监督本人贪与非贪,主要看他对“规礼”收入如何处理,他一人所得便占了“规礼”收入的三分之二,要拿出来报效的,主要就是这一块,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其他人的职务收入,原则上,他不能拿出来报效,但他的手下要报效他,这样的人情收入,他会笑纳。而决定他贪与不贪的,正是和 ,所以他要报效和 ,也有可能他就是和 的代理人。然而,监督油水何在?在于“陋规”。“陋规”非礼,没有定数,也查不出来。
  “陋规”之行也,主要是索贿,如船钞一项,据船只大小收费,究竟收多少,需要丈量。以丈量定船只大小,这就为索贿提供了运作空间。丈量者手里拿着尺子,行贿了,大船可以量小一点,不行贿,小船也可以量成大船。类似项目有100多项,每一项都要搞点名堂,所以很忙。还有货物,因质量和价格起争议,也是常有的事,但是,只要争议一起,海关就能调整税额,这里面名堂很多。粤海关究竟有多肥?比崇文门税关还肥。崇关虽然肥得流油,令人垂涎三尺,但还是不及粤海关。崇彝写《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写他做崇关帮办委员时,每年约可得四五千两银子,就自以为很肥了。可冯桂芬在《校庐抗议?罢关征议》中提到粤海关,说海关看门人月薪都有800两银子,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口通商究竟有多肥?这么说吧,十三行的行商们收税、收费,收出了“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其中伍家还一度成为世界首富,可他们实际上还是些小巫,大巫在从粤海关到内务府那一路。小巫同大巫的差别有多大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位世界首富,一比就清楚。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出千年世界首富50名,有6名中国人,清朝两人,是伍秉鉴、和 。和珅财产以亿计,折合成银子,少说有两亿多两,多说有十一亿两,乾隆一死,和 就被抄家了,这些数字是根据抄家清单估算出来的。而伍秉鉴的身家,仅有二千多万两白银,相比之下,可谓区区。此二人者,为官经商,各自已极,差别源于权力支配经济以及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地位的更替。
展开
目录
通论 近代史与近代性
第一章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一节 以“近代性”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 3
第二节 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 5
第二章 中国“近代性”之由来及兴起
第一节 “科学传教”传来“近代性” 10
第二节 从世界史来看明末危机 14
第三节 “近代性”的中国本土化路线 18
第四节 考据学里的启蒙与救亡运动 21
第五节 近代科学——从考据到格致 26
通论 “近代化”的政治思想与政治过程
第三章 走出天下走向世界的地缘政治思想
第一节 世界地图上的地缘“中国” 33
第二节 王朝海权沉沦与中国海疆危机 38
第三节 通往世界政治的先王之道(上) 48
第四节 通往世界政治的先王之道(下) 52
第五节 “中国—海国”新天下观及其兵法 56
第六节 走先王之路到欧洲去 61
第四章 从王法走向公法的国家主权思想
第一节 走下天朝的主权国家 72
第二节 在“民心可用”的背后 80
第三节 基于“权利”的“主权”思想 94
第五章 从耕战走向商战的国家利益思想
第一节 商战之茶叶与鸦片 110
第二节 通商与商战思想 115
第三节 商战之市场与官场 123
第四节 商战转型的“国际化”之厄 135
第六章 走出王权走向民权的国体思想
第一节 走向航海时代的民间海权思想 142
第二节 走出王权走向国权的国防思想 151
第三节 民本主义传统与民权思想由来 158
第四节 立宪:君主的救赎与民主的错失 166
参考书目 177
后 记 1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