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建立,为相对的思想自由提供一定的舆论空间。民国时代的思想界,其思想之丰富、复杂、多变,不亚于任何历史时代。“问题”层出不穷,“主义”也不断翻新。深重的社会危机与冲突矛盾,要求思想者提供解决疑难之方术。外来的新鲜刺激的思想知识,又给思想者提供无穷的灵感与资源。或因不同的经验与事实,或基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或立足不同的思想流派,又引发诸多的思想论争。显然,承平之世是难以产生深刻的思想家的,只有当时代面临困局,社会经历转型的阵痛,思想者的神经才会变得敏锐,思想才会展开翅膀,思 想论争才喷发出火花,一个普通的思想者才可能升华为思想家。
民国时代的政治思想,多是舶来品。来源于西方的政治话语,通过翻译而进入中国思想界。而形形色色的西方资源中,哪些思想仅仅是过眼烟云,哪些则对中国知识界具有更长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的思想家们是在怎样的现实政治状况、面临怎样的现实政治问题时,去拣选、利用、改造这些思想资源的?他们自己原有的思想体系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与调整?思想的熔铸过程中,哪些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理层面与现实对策又是如何交错、支持与抵触的?这些,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