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译丛·学术名著系列·和平研究:理论与实践》:
表4.1从最基本的含义出发,系统展示了世界政治的四种理解模式。这样我们假设地缘政治单纯涉及领土,现实政治只涉及军事胜利等内容。在这种“纯粹”形式下,每种模式仍需要明确其标准,以此做出关键判断(如国家在体系内的序位、相对实力分布、冲突双方、历史拐点确定方式)。由于这些模式涉及同一国家间体系,需要考虑序位、冲突、变革等问题。
表4.1在运用相关概念时,尽量确保各种模式能够相互区分。当然,一种模式的支持者有可能反对使用某些概念。地缘政治分析中使用“大国”的频率,与现实政治分析同样多。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差异模糊化。我们的目标是从基本比较项出发,阐明世界政治。每一类模式的措辞都试图概括世界的不同侧面。
表4.1的每个维度都可以操作化。获知既定国家的领土大小,相对而言并不困难(尽管在某些场合,实际控制的声索地域可能存在争端)。故此,领土大小属于数量标准,其他模式的各项量度与此类似。
第二项评价标准更具有质的含义,冈而更难把握。“位置”因素涉及地缘政治理论对世界“核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且由此得出:控制作为“目标”的中心区域,就能控制世界其他地区。这一观念的依据是:破碎的世界地理导致某些特定地域相对更重要,比如在交通方面。一地是否位于核心区域,是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针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将交通方式作为主要分析点。
军事质量问题主要涉及“软件”层次:军事权力不仅包括数量指标,还涉及组织、策略、武器的相对精度等。在核武器时代,脆弱性(容易受到攻击)成为国家权力“弱小”的标志。在以往时代,也可能基于其他类型的武器,而持有类似观点。
尝试用“理念政治”确定国家位序,开始看上去可能有些奇怪。但它确实是很多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任何国家都需要关注合法性,保持特定的合法性依据。它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国家构建过程中,是依据统一的原则(例如,君主制原则下依据血统,共产主义原则下依据与马克思的接近度)还是依照相互矛盾的原则(例如,由上帝赋予的君主制与民治相结合,或共产主义理念由于生产方式进步而优越于其他类型)。
最后,“资本政治”为国家的“创造能力”提供了简单的评价标准,例如,投入研发过程的资源数量、国内生产总值投入生产性投资的比重。
这四类模式的用途并不限于国家的排序,主要是考虑通过它们预测冲突,可参见表4.1另一项维度。四类模式都涉及“非兼容性”存在的地点与主体。相应回答将进一步明确这些模式的理论支撑,即“为什么”的问题。
地缘政治分析十分关注区域间临界问题,比如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特别是它导致各方关注核心区域的核心国家。一国的边界或者成为解决方案,或者是冲突起因。冲突则被视为行为体试图改变边界、“外向推进”的结果。这种“推进”行为构成一种关键动因,不巧的是它经常被研究者遗漏,或习以为常,或者并不以地缘政治思路来考察。核心国家向外推进时,预期将遭遇其他核心国家,结果是导致摩擦。论文指出边缘国家作为核心国家的邻国而具有的风险。特别是,作为核心国家的邻国,会陷入和他国的持续冲突。在世界的同一区域内,核心国家越多,预期冲突越频繁。14
现实政治模式强调军事强权。它首先预期:军事先进的国家之间会相互防备,对于一国安全的威胁来自他国的军备水平。某个国家如果落后于其他大国,将十分危险。这些衰落中的大国很容易成为其他大国的进攻目标(闯入、掠夺、阻止他国获得更大份额)。依据该想法,大国走向冲突,是因为它们感到恐惧,有必要做出反应,以保卫自身。基于“恐惧”动因,出现了扩张主义、消除已知恐惧的行动。在另外一些时点,去除恐惧的动因,将转变为追求全球主导权的驱动力。这样,大国可能受控于妄想和过分猜疑,紧张应对他国的行动,并且以最差的可能性臆测对方。15基本上,权力害怕失败。历史的成败经验将对大国及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
展开
——布鲁斯·拉塞特(BruceRussett),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人较熟悉的是苏联人的思想和作品;最近三十多年来,美国的国际关系流派和战略博弈论在中国得到大量引进。可惜的是,我们的读者很少了解包括北欧和平研究在内的世界其他区域的思想贡献。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多少算是个弥补,其作者是北欧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期待新时期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不管是理论还是对策)有更广阔的胸怀和视野,真正建立在全方位借鉴吸收的基础上。
——王逸舟,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政治研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