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走》:
农村文化现状堪忧去年市委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以来,笔者走访了所在村庄周边的7个乡镇50余个行政村,对农民的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农村目前文化现状堪忧:(一)现状目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看上了电视,由于电视信号的原因,只不过是频道多少的问题。每家每户都有两部以上的手机,手机的强大功能在给村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低级趣味的、消极的垃圾信息、黄段子等不健康的短信也从城市向乡下传播和蔓延。
村委会基本上都订有报纸,但看的人极少,并且把日报当周报看(邮递速度慢或村委会无人)。戏曲活动每村每年平均达不到一场,稍富一点的农村在春节前后有一次诸如拔河、锣鼓、秧歌、社火之类的文娱活动。
另外,富裕的村民家中如果遇到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乔迁新居之类的大事,也会找一些民间的戏曲班子在自家的院子里唱上半天或一天。农村较大的文化活动则是“礼拜”,每周日大家都会按照约定俗成聚集到教堂或教会的某一聚集点开展活动。除此之外,农村便冷冷清清。农村文化的乏味让农民们的精神世界极度单一。农村没有活力,农业没有后劲,农民没有组织观念,很大程度上与农村文化落后有关。在当前社会,文化反差导致人们行为冲突的现象十分普遍。城乡之间文化的差异,造成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不协调;官民之间文化价值倾向的分离,使“主仆”之间产生对抗;富人与穷人之间追求生活方式的差别,则产生穷富之间在“利”和“义”上的碰撞。因此,文化问题处理不好,城乡之间、官民之间、穷富之间就达不到和谐,从而整个社会的稳定就很难保证。
(二)问题一是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文化活动。对当前绝大部分农村来讲,青壮年劳力外出,农村中仅有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的老人很寂寞,农村的妇女很劳累,农村的儿童很孤独,农村的文化很苍白,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单一。村里即使每年仅有的一两次文化活动也缺乏组织、缺少经费。没有人气的农村更需要文化生活来充实村民的思想,增加农村对他们的吸引力。劳累的农民很想告别“长长的夜和早早地睡”的寂寞,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盼望着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丰富的、充实的心灵家园。中国的农村需要文化来塑造精神,需要用文化把那种松散的、自由的、无用的、功利的大众灵魂改造成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骨节和脊梁。中国的农民要重建一种执着、求索、英勇、向上、崇高、圣洁的信仰。否则,贫穷的农村也好,富裕的农村也好,都将是没有灵魂的群体。
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贫乏。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大多集中在信教、赌博、聊天、看电视方面。既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尽管也涵盖送春联、唱戏、电影、篮球赛、社火、楹联、科技、医疗卫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但仍缺少农民群众最急需的果树管理、猪鸡防病、蔬菜种植等知识。并且形式老套、档次低、无新意、吸引力不大。农村的萧条、凋敝、耕读文明的消逝,无不与农村传统文化的消失有关。历年来,我访问调查过无数长年在外打工春节返乡的人们,他们普遍认为:城市容纳不下他们,那里只是他们打工、挣钱、流汗、出力的暂住地,虽说长年蜗居城里,但精神家园依然在故乡农村。每年春节,回家的儿女之情可想而知,他们拖家带口,挤火车,赶夜路,一旦踏上家乡的故土,一旦和亲人们团聚,一旦和乡邻们交流,立马就有一种凄凉和失望。农村和城市环境的反差,文化的空白,人与人之间观念的不同,使他们感到成了另类,他们在农村已找不到致富的机会和落叶归根的希望。亲人、乡邻、同学、战友遍地的乡村不能成为游子们感情释放的乐土,那些长年在外积压的委屈,已无处可诉。这种失落,其实是一种由农村文化空白而引起的失落。在这大变革的时代,城市发展的一日千里与农村人走村空的渐渐荒凉;城市文化的丰富和多元与农村传统文化的消亡或单一;城乡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困难,慢慢地造成了亲情、友情、乡情等人际关系的“疏离”。城市在快速的发展,农村在慢慢地落后,城乡的差距在加大。乡恋、乡情、归乡的梦正在他们内心一步一步地破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