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
“填鸭”心态
据有经验人士所说,有效沟通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就是高级主管不要光说不练。
MetricStream科技公司的总裁谢莱·亚夏勃便以“填鸭”来形容那些只提供大量信息,并认为大家都已理解的高级主管们。
在我的培训经验中,还没遇到过哪位高级主管不将“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和“沟通是我们成功的关键”等常挂在嘴边的。
但当员工调查报告显示存在沟通断层的情况时,同样也是这些高级主管满脸不惑地问:“他们在说什么?我们一直给他们信息呀!我们有内部网络和网站;上周四才针对此事开过电话会议;他们可以打800专线询问;每个月都召开员工会议——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信息不等于沟通;信息不等于消息;信息不是联络;信息不会化为行动;信息无法直接提高效率或利润。信息与沟通之间的差别,就如同X射线和手术之间的差异。身为领导者,必须了解,沟通的“量”与“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新瓶装旧酒
那些被冠以“推销新模式”的专家和咨询顾问不得不经常重新包装他们的点子。其实,人生来就会有某些习惯。查一下世界名言录,你会发现,如亚里士多德、门徒保罗、约翰·亚当斯所说过的话,一直被演艺明星、职业运动员及企业领导们变相使用。
问题是:重新包装通常需要更复杂的记号及词语。这样,才不会令人觉得“似曾相识”。
思虑过度
大脑会过滤首先传来的信息。我们从小被教育在了解真相前先要“发觉不对劲”、“等另一只鞋掉下来”、“等尘埃落定”或者“等迷雾散尽”,然后再做判断。
通常的反应会是这样:
·听到情况和事实;
·等待他人的解释;
·“输入”事件目的;
·进行解读。
快一点的话,我们直到第3步都不会有什么反应。简而言之,我们是抱着戒备、怀疑的态度在听——就好像听到的一切都是半真半假、别有居心的。
躲避责任
没有人想承担责任,这种情况在近25年中越发严重。我的公司一直提供商务写作上的培训。20世纪80年代,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有一个课程是关于如何应对客户投诉的,只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些公司完全不允许客服中心接待客户投诉的现象——但至少,出于责任的考虑,还会要求他们将这些事项交由上司来处理。而今天,这类工作几乎全由经理们来处理了。为什么?因为担心客服中心说:“我们出错了。”
在许多小事上类似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在来来回回的电子邮件里,大家都在闪烁其词,避免说出:“我该对此事负责,是我的问题。”
“格式化”
另一个沟通杀手,就是过度“格式化”,让人们变得单调老套,完全没有自己的声音。“格式化”扼杀了思考,容易让沟通乏味笼统。
当然,我只是做个比喻,但这也毫不夸张。
现在有种风气,就是统一报告格式。所有的PPT(PowerPoint文件格式)都必须使用统一的模板(如标题、大纲和“备忘录”)。展会上,主持人通常给演讲者提供模板,要他们将内容依葫芦画瓢转换成标准格式,这样看起来就会整齐划一。通常,领导们会打着“品牌”的名义来要求执行这样的工作。难怪现在常听到有人抱怨“PPT让人死气沉沉”,好像这个软件工具本身有毛病似的。
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系统提供了回复客户的电子邮件和信件范本——但那其实很少能回答和解决客户提出的特定问题。
全世界都试图要通过统一的模式来沟通:电话客服中心接收到了“X问题”,就发出电子邮件D回应;医生知道了Y和Z的症状,于是就开出药方,连同药物警告及副作用的标准说明文字;在食品加工业,一接到客户打来的电话,销售人员就自动给出标准的销售计划ABC。
结果是“没有沟通”。每件事都被一般化,没有特别之处。一切看来都毫不相关,没有人得到真正的关注。
虚与委蛇
你是否曾碰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正等着与对方继续说话,但他却不停地在讲电话?或当你写电子邮件给对方,明确问道:“你可以在周五下午三点开始的比尔退休聚会前,将报告交给我吗?”而对方却回答说:“感谢你提醒我三点的聚会,三点见。”完全没有提到报告的事——故意的。
拜网络所赐,只要没有和你面对面,他们就真觉得自己是虚拟的,连名字都没有。
面子哲学
当担心开门见山式的表达会伤害到他人时,也会发生同样的状况。只因为所谓的“面子”,人们会容忍团队成员、客户及同事的不好的语言、不好的态度和不好的表现,害怕会被贴上歧视特定种族、年龄层或性别的标签。经理通常需要依赖电子邮件或者人力资源部的代表和员工交流。
事实上,有些人过于畏惧开门见山式的沟通(可能是因为本人不太喜欢,或因为对方容易有戒备心理或难以接受),所以他们会请局外人来解决问题。人们甚至会花一点钱从网络上雇来匿名者,请他们来告诉同事、上司或邻居他们的香水味太浓、报告很糟糕或是宴会太吵了。
经理及董事也会请顾问来处理类似的沟通问题。
从众心理
坏榜样——领导、文件、报告、演讲、会议、议程或跟随者——处处可见。人们觉得“和大家一样”会更有安全感——“枪打出头鸟”,从众更安全。
扫除所有沟通障碍
彼得·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他65年来给许多CEO解决管理问题的经验:沟通已成为影响管理工作的八大因素之一。领导者纵览全局,因此负有建立沟通文化的责任;经理人维持局面,所以要追随领导者。
领导者是组织的名片,人脉的关键。他们要和别人沟通——同事、客户、合伙人等——以办成事情。尤为重要的是,领导者要传递价值理念,并保持言行和秉持的价值观一致,他们要表达出尊重和关心他人,诚实可靠的一面。
这对组织有什么益处呢?
最近的年度惠悦沟通效益研究证实,在过去的五年内,比起那些沟通不良的公司,有效沟通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高出19%,而股东回报率也多了57%——这一潜在的利益应得到足够重视。
团队、部门、组织以及家庭如果对负面的沟通文化不加以改善,那么很可能迟早会毁掉。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所著的畅销书《执行》多次提到因沟通不良而导致公司失败的案例。几年前,《财富》杂志也曾探讨过为什么公司会失败。在整理出来的十个原因中,有四个都归因于失败的沟通——“看不出问题、失灵的董事会、畏惧上司和危险的企业文化”。
在这样功能失调的文化里工作,你可以大有作为。扫除含含糊糊的沟通模式,就会大大提升团队的成效。
这对个人又有什么好处呢?你可以练出这样的能力:
·一眼看出问题所在,把握沟通时机,并了解如何才能切中要害;
·用切实有效的言谈来积极促进别人的行动;
·积极联络增加相互信任与合作;
·在复杂多变、争执不下及困难的情况下,能促进彼此的理解;
·鼓励信息分享,而不是据为己有;
·鼓舞士气、改善团队氛围,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分子;
·在对成员发表讲话时,扩大个人信誉及影响力;
·令他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能指导他人改进、成长。
不过,先等等,先回答一下前面的问题,要一蹴而就可没这么简单!
当你的领导、同事和孩子说“没办法沟通”时,他们到底是想说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觉得别人没有提供正确、清晰完整的信息?为什么预感会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为什么业务部的人不和客服部的人交流?为什么在机器坏掉前,第一班的员工会忘记告诉第二班的员工编号第286号的机器需要清洁?
另外,为什么那些不断发送数据、图片、PPT或电子邮件的人,会认为自己正在进行沟通?为什么父母总是说教说到脸色发青,却还是无法让孩子乖乖听话呢?
好吧,7个问题其实只是1个,但都互相关联。
……
展开
——肯·布兰佳,世界级畅销书《一分钟经理人》作者
“哇!这本书真不错!你的沟通能力决定了你85%成功的可能。这本书提供了简单易行的实践指南,让你阅读后能立竿见影。”
——博恩·崔西,PowerofCharm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