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忘返
齐宣王有一次在他的雪宫——也许是夏天避暑的地方和孟子见面,他就以眼前的享乐和设施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答复他说:有啊!谁有了这种环境都会感到快乐的,谁都希望能有这种享受。不过一般老百姓得不到这样的享受,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老百姓如果因为得不到这快乐,而埋怨国君,实在是不对的。
然而一个领导人,没有做到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一个领导人,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老百姓也就会以领导人的快乐为快乐。领导人能把人民的忧苦,看成自己的忧苦来解决,那么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烦,看成为自己的忧烦去尽忠。所以,如果领导人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苦为忧苦。而说他不能行王道于天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孟子说了这番理论,似乎意犹未尽,又举出一件事例,企图说服齐宣王,他举的正是春秋时代齐景公和相国晏婴的一段故事。晏婴是历史上的名相,《晏子春秋》就是他的大作。
当然,齐景公是姜太公的后人,而现在和孟子说话的齐宣王已经不是姜太公之后,他的祖先原是齐国权臣田家,后来篡了位,而传给宣王的。孟子举出这段故事来也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从表面上看,孟子是以自己的口,说出他人(晏子)的意见来,而实际上他是借了他人(晏子)的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举出的这段历史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我想去看看转附和朝舞这两座名山,然后沿海再到南方去,一直到琅邪为止。你看看,此行要怎么样,才能够比得上先王他们那样的壮观呢?从“放于琅邪”和“比于先王观”这两句话上看,很明显地透露了齐景公当时也是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并不是普通的观光旅行,游山玩水而已。
晏子不愧为名相,他很聪明,听了景公的问话,就先用一套历史哲学答复他说:“善哉,问也。”你这问题好极了。
晏子说了“这个问题很好”之后,接着就说,依照礼法,中央政府的天子,到各诸侯那里去巡视一周,叫做“巡狩”,意思是巡视诸侯所守的地方。而诸侯要到中央政府去朝见天子,名为“述职”,意思是向天子报告自己职责以内的事务。如果天下安定,没有非常特殊的意外事件的话,在春天,要出外视察民众的耕作情形,如果有情况欠佳的,就要设法补助。
在秋天,则出外看看大家的收成和赋税状况,如果有人不敷出的,就设法贴补。所以在夏朝政治最修明的时候,民间流行的谚语说:君王不出来走走,我们哪里能喘口气?君王如果身心不适,我们又怎么能得到他的帮助呢?所以古时候大家都希望帝王出来玩玩,好沾点光,得些好处。所谓“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龙走一步路,下了雨,百草都得到滋养。所以那时候天子每次出来巡狩,不但给诸侯、大臣们一个警惕,同时也为“注意民生疾苦”树立一个榜样。
晏子说了过去的,又说到当时的。他感叹今不如昔地说,现在可大不相同了啊!诸侯们离开国都,一有行动,就带了大批的军队侍卫。于是后勤的各种补给,诸如粮食的人供应,一大批、一大批地运送出去。如此一来,原来吃不饱的老百姓们,工作得更劳苦了。在强烈对比之下的老百姓的眼里,难免就有了怨恨之色。闲话、怨言当然也就开始了。日积月累的,就造成社会上的反感心理。
诸侯们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天理人道,对老百姓不但没有善尽保护之责,反而加以虐待。
晏子又解释说,领导人的生活堕落,遂其私欲,像水势向下流,不知停止,就叫做“流”。违反人情,倒行逆施,如逆水而上,就叫做“连”。
时常像野兽那样冲动,暴发兽性而不加节制,就叫做“荒”。
沉溺酒色,永不满足,就叫做“亡”。
只要“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出问题了。这些都是领导人容易犯的错误。您景公方才问到,如何才可以比于先王的壮观。据我所知,先王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流”“连”之乐,也不会有这种“荒”“亡”的行径的。您自己看看该怎么办吧!齐景公听了他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改革政治。同时以身作则,走出深宫内院,接近百姓,访察民情,并且积极从事地方建设,注意社会福利。
景公将行政工作处理妥当以后,就把兼管国史、文化、礼乐的太师找来,要他在国史上记下这件事,并且为他和晏子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谱下一段乐章。“徵招”、“角招”两篇乐章,就是由此而来。这乐章中有一句诗,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君虽然是欲望大,但是没有关系,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扩充他的大欲望,建设了我们这个康乐的社会,正是一位好的国君。
这里孟子又针对齐宣王爱好享受的心理,借机启发他与民同乐,与民共享的精神。这次他运用的是鉴古以观今的手法,拿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加以阐述,孟子的用心,可谓良苦。
P100-104就叫做“连”。
时常像野兽那样冲动,暴发兽性而不加节制,就叫做“荒”。
沉溺酒色,永不满足,就叫做“亡”。
只要“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出问题了。这些都是领导人容易犯的错误。您景公方才问到,如何才可以比于先王的壮观。据我所知,先王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流”“连”之乐,也不会有这种“荒”“亡”的行径的。您自己看看该怎么办吧!齐景公听了他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改革政治。同时以身作则,走出深宫内院,接近百姓,访察民情,并且积极从事地方建设,注意社会福利。景公将行政工作处理妥当以后,就把兼管国史、文化、礼乐的太师找来,要他在国史上记下这件事,并且为他和晏子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谱下一段乐章。“徵招”、“角招”两篇乐章,就是由此而来。这乐章中有一句诗,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君虽然是欲望大,但是没有关系,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扩充他的大欲望,建设了我们这个康乐的社会,正是一位好的国君。
这里孟子又针对齐宣王爱好享受的心理,借机启发他与民同乐,与民共享的精神。这次他运用的是鉴古以观今的手法,拿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加以阐述,孟子的用心,可谓良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