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因童年时被忽视而造成了内心的伤痛,这些人后来通过努力,反而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心态——认为某些东西“应该属于我”。而这种心态的成人版本就是“这件东西我一定要得到”,如果没有这种“我理应得到”的心态,就不会发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也不会学着表达出来。了解和表达需求对于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也支持着我们走向更亲密的关系。
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得到某些东西,破碎自我认同就会觉得受到了挑战,以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于是,有时就会试图假装自己应该得到某些东西。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一种严格死板的权力或是别人欠我们的,我们有“权利”去获得它而决不能忍受失去。
检测我们对权利的感觉是否具有灵活性,最快的方式就是想象一下,伴侣拒绝给我们某个东西时,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们变得自以为是、有敌意,或是觉得受了委屈,感到自我怀疑,那么这些信号就表明:你在试图证明自己有权得到这个东西。
有一句禅语说:“当小偷遇到佛祖时,他看见的只有佛祖身上的口袋。”当我们试图要求伴侣来确认我们的权利,以弥补因感到不值得而带来的内心痛苦时,我们是在试图得到什么东西,而不是与伴侣真正相爱。我们在情感上成了小偷。相反,如果我们根植于自己的本质,我们的权利没有因为是否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受影响,就能真正做到胸怀坦荡和慷慨大方。
我们得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在一场讨论会上,向一些幼年时期曾在情感上遭到忽视的学员讲述了权利的问题。
令人惊讶的是,有这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他们应得的,什么是需要别人允许才能得到的,以及他们是否可以得到哪些东西,这些问题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痛苦。
在这些人中,一位年长的学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时而义愤填膺地发表关于权利的声明,时而陷入几近崩溃的困惑之中,不知道他所说的话究竟是不是“有理”。在解释自己内心的煎熬时,他似乎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如果我坚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会觉得自己很自私、傲慢、无礼、忘恩负义。
如果我不坚持,又会觉得自己被践踏、被惩罚,好像我没有权利或者无法得到‘本应属于我’的东西。于是我开始憎恨、厌恶自己。”如果情感关系中出现了这种纠结的情况,也难怪双方的交流会变得混乱,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当我们得到了自己有权得到的东西时,情感上的痛苦就暂时消失了。但是,由于权利感在建立开始就是有缺陷的(我们的破碎自我认同),永远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事实上,我们被困在了一个充满防备、以性格为中心的状态当中,试图得到更多,以此来提醒自己是完整的。我们认为只有“得到”才能显示是被爱的,“得不到”就说明毫无价值。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想法所带来的痛苦,于是指责伴侣不愿或不能给予我们有权得到的东西。
这种权利感的核心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给予自己所想要的。
事实上,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的确是我们的权利。但是,我们无权要求整个世界(或者伴侣)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愿望。
如果能放弃要求伴侣给予我们应得的东西,就会看到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看到当下时刻给予的馈赠,开始感到自己的存在更加充实。这件事本身就会给人带来欣喜和活力,我们对满足需求的渴望就转变成了感激之情。只有这样,通往不设防亲密关系的道路才能打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