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个性自由与道德责任:布达佩斯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研究:a study of social critical theory of budapest school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98550
  • 作      者:
    颜岩著
  • 出 版 社 :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个性自由与道德责任:布达佩斯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研究》是一本全方位研究布达佩斯学派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以个性自由和道德责任为基本线索,阐述了布达佩斯学派主要思想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思想。布达佩斯学派早期坚持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激进需要批判、家庭变革批判以及重新反思马克思的重要概念(人的本质、生产、意识形态),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达佩斯学派转向后马克思主义,从反思的后现代视角出发,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和政治道德思想。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个性自由与道德责任:布达佩斯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研究》通过文本学解读法,尝试着从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出发刻画一个完整的布达佩斯学派思想肖像,对把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个性自由与道德责任:布达佩斯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研究》:
  第二节 赫勒的激进需要理论
  在完成《日常生活》一书后,赫勒便开始思考人的需要问题。1974年,《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书出版,这是一部深受1968年“五月风暴”影响的新左派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赫勒详细探讨了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既有肯定褒扬之意,也有指摘质疑之辞。此书令赫勒名声大噪,从此步人国际学术舞台。这部著作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暗含着对个体需要的肯定,反对的是社会(集体)对需要的专政。由此出发,赫勒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需要展开批判,另一方面从哲学人类学角度重新解读马克思的需要概念,以恢复其革命性和批判性。在《日常生活》中,赫勒遇到了一个理论难题:如果通过“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哲学、艺术和科学)可以扬弃特性,实现向个体的转变,这也不过是那些有可能接触该领域的社会精英们的事,而对那些远离精英教育且对哲学、艺术和科学知之甚少的大众来说,如何实现从特性到个体的跃迁呢?在《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中,赫勒试图走一条“亲民”的路线。按照她的设想,需要的满足问题是当前社会的根本问题,革命不再源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成熟度,而是源于激进需要在当前社会实现的不可能性,革命主体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无产阶级或那些有机会接触科学、哲学和艺术的知识分子,而是扩大到一切对剥削和异化感同身受且拥有激进需要的人。一、对马克思需要概念的人类学解读鉴于人们通常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赫勒也由此人手。她首先列举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三点原创:第一,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第二,阐明了剩余价值的一般范畴,揭示出利润、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三,强调了使用价值的重要性。赫勒认为,需要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其重要性不亚于劳动力、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等概念,后者反而以前者为鹄,并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按照马克思的描述,商品首先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就意味着,需要的性质和满足方式无关紧要,关键是物具有一种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赫勒认为马克思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上谈论使用价值的,这不无道理,但若认为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概念建立在需要概念之上,就有问题了。其实,马克思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某物是否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即某种有用性(使用价值),而是关注商品(物)如何在使用和消费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只有阐明了价值的实现过程,才能拨开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的迷雾,透视出其背后隐藏的人与人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决不会从纯粹的“自然属性”出发谈论使用价值,他只是更多地从历史角度出发,研究使用价值如何与人类劳动相结合,形成交换价值和价值。仅仅强调使用价值与人的需要的关联,是无法揭示需要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告诉我们,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的价格由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商品的价值决定。可见,劳动力的价格与人的需要确实存在联系。工人需要什么样的商品来维持自身及家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完全由工人多元化的需要决定,这种需要具有历史的性质,一方面,它有最低的限度,低于该限度工人及其家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受到传统、文化和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赫勒强调需要与劳动力价格的关联,这是正确的。但必须看到,当她认为工人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换取交换价值是一种合理的社会行为时(至少对此不加批判),便站到了保守的资产阶级立场上了。按照这一逻辑,工人能够获得多少工资,由他们的需要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水平之所以低,不是因为资本家的剥削,而是因为工人就需要这么多东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批判,将批判视线移至其他领域,这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通病。
  ……
展开
目录
总序 全面开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导论

第一章 复兴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第二节 赫勒的激进需要理论
第三节 激进哲学:一种合理性的乌托邦
第四节 对家庭变革与社会变革关系的再思考
第五节 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
第六节 马克思的“生产范式”理论和“意识形态”概念

第二章 转向后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后马克思主义与赫勒的身份定位
第二节 历史哲学批判
第三节 对马克思阶级和国家理论的反思

第三章 现代性批判理论
第一节 对现代性的基本图绘
第二节 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误读

第四章 政治-道德哲学批判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走向激进民主政治
第三节 超越正义的理论构想
第四节 在规则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