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乡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城乡关系作过描述,他们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二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景普秋、张复明,2003)。
就我国城乡关系来说,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对我国城乡关系的看法。对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并不存在争议。但是,对于我国是否在当前应当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研究中存在一些争议。周加来(2001)从城乡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认为城乡发展大致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演变:乡育城市-〉城乡分离斗城乡对立一/城乡联系斗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发展的最高阶段,目前我国还没达到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张正河(2001)从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出发,认为我国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对乡村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我国城市化应当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袁奇峰、易晓峰等(2005)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城乡一体化,目前并不适合中国,城乡一体化在土地、产业和城市化上存在效率的损失。对城乡一体化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误解,是将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的目标和指导工作的方针的问题(景普秋、张复明,2003)。实质上,对这种问题的认识在于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存在偏差,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在于城乡一体化,而是恰恰是在于存在一些因素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而使得在发展中城乡一体化难以实现。
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指出: “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对城乡之间关系的理解。胡必亮,马昂主(1993)认为,城乡联系的实质,简单地讲,就是在资源相对稀缺的状态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促使这些资源在社会不同的居落(特别是城、乡居落)形态实行最有效地配置与流转。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实践中,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是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并不能够完全实现城乡区域之间资源配置的优化。因此我国学者提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顾益康、邵峰,2003)。这更多的是注重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在实现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首要的是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的机制和体制。城乡一体化既是一种发展目标,也是一种发展过程,只有树立了城乡一体发展的指导思想,才可能引导城乡走向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和乡村放在统一的大系统中,进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达到最优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郝寿义、安虎森,1999)。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