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沙苑子文史论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039852
  • 作      者:
    张维慎著
  • 出 版 社 :
    文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维慎,男,1964年生。陕西大荔人。1986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9年,宁夏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并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主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副主编、研究员,陕西省三五人才。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中国历史地理以及文物的研究,先后在多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文库:沙苑子文史论集》共分五辑,包括历史地理、古代礼俗、简牍典籍、文物鉴赏、古代史研究,涉及面宽泛。
  历史地理是维慎的专攻,此辑收文10篇,既有新颖独到的见解,又能将研究课题与历史地貌变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为当代社会发展服务。
展开
精彩书摘
  《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文库:沙苑子文史论集》:
  扶桑国在中国史籍中消失后,扶桑却成了日本的别名。据《隋书》记载,公元608年,倭国王在给隋炀帝的国书中说:“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所以唐及其以后,中国人就常别称日本为扶桑国。唐代大诗人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一诗云:“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洲何处远,万里若乘空。……乡国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日本人也常以扶桑作为本国的自称,如公元12世纪左右,睿功德和尚所撰的记述日本神武天皇到掘河天皇的史书即称《扶桑略》。其他如纪齐名的《扶桑集》诗集、元政的《扶桑隐逸传》等书,都把日本称作扶桑。鲁迅先生1931年12月《送日本友人东渡回国》一诗亦写道:“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可见“扶桑即日本”已成为我国的传统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公元五六世纪时,我国航海技术还很低,海上交通很少,航海计程的方法也很幼稚,往往以船只漂流的日月计算,因而计算出来的航海里程其准确性也就降低了。如中日两国之间的海距不过约2200里,而《梁书》却称相距“万二千里”。就是按中日两国距离的同一尺度来推算扶桑国的地理位置,也绝不可能远到美洲。
  扶桑国的方位是由大汉国和文身国的方位确定的,而这两个国家在中国史籍中的唯一重要线索就是文身国有文身之俗。现代民俗学研究表明,古代日本列岛,尤其是北海道、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以及我国东北的东胡族等,都有这种风俗。《梁书》上说文身国在倭国东北7000余里。倭国大概在北九州,文身国则应是虾夷人聚居的北海道一带。在文身国以东5000余里的大汉国,实当为库页岛。有的学者推测,从倭国经文身国(北海道)前往大汉国(库页岛)是从日本海沿北海道西岸航行,反之,从大汉国前往扶桑国则是从日本海沿北海道东海岸南下。因此,扶桑国的位置应在日本东南部。从《梁书》所载扶桑国的物产看,日本在古代虽没有黄牛,但却有水牛,它恰恰具有一对新月形的大犄角。一切民族的发展都是先有铜而后有铁,公元5世纪日本列岛上的边远民族不会炼铁亦不足为怪。
  学者们指出,慧深口述的扶桑国的社会组织和风俗,几乎都可以找到脱胎于中国和朝鲜、日本等处社会组织和风俗的痕迹。如扶桑国称贵人为“大对卢”、“小对卢”,而“对卢”原是古代高句丽的官名。在日本虾夷族中,据说至今还可以找到“大对卢”、“小对卢”以及“纳咄沙”的痕迹。扶桑国王的衣服分青、赤、黄、白、黑五色,这与中国道家五行生克的说法是很容易联系在一起。扶桑国的婚丧习惯,在朝鲜、日本也能找出踪迹。据《三国志》记载,高句丽人订婚后,“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夫妻生子后才同归男家。据西方学者考证,日本虾夷族有“死者之家,一星期不食鱼肉”的习惯,这和扶桑国的丧礼习俗相同。6世纪末,有大批中国僧侣从朝鲜半岛东渡日本,相随而至的还有建造寺院的工匠和画工,于是日本遂“流通佛法经像。”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历史地理研究
中国古代的毒鱼及其与川泽的环境保护
“扶桑国在美洲”再考
武则天出家为尼之寺院名称及其方位考——兼论武则天长子李弘之生年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居址选择比较研究
也谈“汉寿亭侯”——兼谈“汉寿”的地理位置
“桃林塞”位置考辨
赫连勃勃定都统万城原因试探
隋唐墓志所反映的统万城、朔方城、夏州城——兼论统万城周围土地的沙漠化
试论邺城被多个割据政权选为都城的原因
《史记》“黄帝铸鼎”之荆山地望考

第二篇 中国古代礼俗研究
古文献所反映的“肉袒谢”
试论唐代女子拜礼的拜仪及其适用场合
“面缚”考辨
从咥、啖(或作啗、瞰)看古人饮食的豪爽性
关于周人女始祖姜螈的几个问题
说席地而坐时的无礼行为“箕踞”——兼谈南越王赵佗对于汉使陆贾的箕踞

第三篇 简牍与典籍研究
从《扁鹊仓公列传》中的仓公医案谈养生的禁忌
《山海经》中的“甘木”考辨
论《淮南子》的用人思想
论《淮南子》的察人之道
《山海经》所反映的古尺度
试释简帛医籍中的“堇”
司马迁笔下的鞭笞之罚
《淮南子》养生思想析论

第四篇 文物研究与鉴赏
两件唐代跪拜俑拜仪考
阎敬铭与丰图义仓
“特勒骠”系“特勤骠”之讹辨析——兼论“特勤骠”的由来
西安碑林藏《治家格言》碑文校注
北首岭遗址之船形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
唐《李少赞墓志》考释
唐《于知微妻卢氏墓志》考释
晚唐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青铜镜——读《白居易全集》有感
唐《万年宫碑》碑阴三品以上从官题名考

第五篇 中国古代史研究
周代的诸侯国史官与国史
略论金世宗对于官吏贪赃枉法的预防与惩罚
从古文献看古人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认识
西汉社会生活中的“笞”罚
秦末谋士范增劝项梁立楚后之评议
关于姜太公的几个问题
晚唐诗人白居易嗜茶之表现及原因试探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