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北全真道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0505
  • 作      者:
    汪桂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汪桂平,安徽桐城人。1985—199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93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道教科仪研究》(合著)、《三洞拾遗》(合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东北全真道研究》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以全真道为主的东北道教的专著。基本厘清了金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东北全真道的概况。其中,对于金元时期全真道传入东北地区的考察,以及全真龙门派关东十四支传承谱系的考证,尤具开创性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1219年,丘处机带领十八大弟子西行觐见成吉思汗,获得蒙古统治者的高度赞赏。次年,丘处机东归,诏令免除全真道赋税差役,命他掌管天下道教。1224年,丘还居燕京天长观。在京住持期间,丘建立八个教会,开坛说戒,大收门徒。丘之门徒亦四出修建宫观,刊刻《道藏》,全真道于是达到极盛。1227年,丘处机病逝于燕京。在他身后,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等人继续掌教,教门仍然兴盛。<br>  关于全真道发展的盛况,立于元宪宗四年(1254)的《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称:“夫全真之教兴,由正隆以来,仅百余载。以九流家久且远视之,宜若滥觞而未浸也。今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br>  金元好问(1190-1257)于1233年撰写的《紫微观记》也有类似的描述:“故堕窳之人,翕然从之。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br>  上述碑文记载了全真道在13世纪上半叶的传播状况,可以看出,当时全真道已经传播到东至海、西至秦、北至朔漠、南际淮的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br>  ……
展开
目录
序<br>绪论<br>一&nbsp;东北区域之概念<br>二&nbsp;国内外研究概况<br>三&nbsp;本书视点<br><br>第一章&nbsp;金代全真道初传东北考<br>第一节&nbsp;金代以前的东北道教格局<br>一&nbsp;五代以前的东北道教传播<br>二&nbsp;辽代东北道教<br>第二节&nbsp;金代道教各派的创立与东北道教的传播<br>一&nbsp;金代的新兴道派<br>二&nbsp;金代东北道教的传播<br>第三节&nbsp;金代全真道初传东北考<br>一&nbsp;郝大通云游咸平<br>二&nbsp;刘真一布道平滦<br>三&nbsp;于通清弘道北京<br>四&nbsp;王处一阐道东北<br>五&nbsp;小结<br><br>第二章&nbsp;蒙元时期东北全真道的发展与繁荣<br>第一节&nbsp;蒙元初期东北全真道的迅猛发展<br>一&nbsp;尹志平北游辽西<br>二&nbsp;于善庆、张志素演道北京<br>三&nbsp;王志坦行化兴锦<br>四&nbsp;康泰真受封真人<br>五&nbsp;杨志谷创建大玄真宫<br>六&nbsp;肖道然传道锦州<br>七&nbsp;蒙古官员对全真道的护持与崇奉<br>第二节&nbsp;元代中后期东北全真道的兴盛不衰<br>一&nbsp;云溪观、东岳庙、城隍庙的相继复建<br>二&nbsp;广宁府路全真道的兴盛<br>三&nbsp;懿州道士讲学高丽<br>四&nbsp;小结<br>第三节&nbsp;金元时期东北地区全真道宫观、道士一览<br><br>第三章&nbsp;明代东北全真道的沉寂<br>一&nbsp;张三丰与懿州<br>二&nbsp;明代北镇庙与离阳宫的重修<br>三&nbsp;明末马真一的辽东踪迹<br><br>第四章&nbsp;清代民国东北全真道的复兴与繁荣<br>第一节&nbsp;清初东北全真道的复兴<br>开山始祖郭守真<br>清代初期郭守真师徒的弘教活动<br>三清初龙门派其他分支在东北的传播<br>第二节&nbsp;清代中期以后东北全真道的普遍繁荣<br>一&nbsp;东北地区龙门派宫观的大规模兴建<br>二&nbsp;东北地区全真道其他流派的传播与发展<br>第三节&nbsp;郭祖龙门派关东十四支传承谱系考<br>第一支王太祥、第四支刘太琳在辽宁千山的传承<br>第二支王太兴在铁刹山和黑龙江的传承<br>三&nbsp;第三支高太悟、第六支傅太元在铁刹山的传承<br>四&nbsp;第七支沈太宗在吉林等地的传承<br>五&nbsp;第八支砥太庸在本溪等地的传承<br>六&nbsp;第九支秦太玉、第十支高太护在平顶山的传承<br>七&nbsp;第十一支吕太普在吉林的传承<br>八&nbsp;第十二支刘太华在辽宁玄羊山的传承<br>九&nbsp;第十三支刘太应在盛京的传承<br>十&nbsp;第十四支刘太静在海城的传承<br>十一&nbsp;小结<br><br>第五章&nbsp;东北全真道著名宫观及道士举要<br>一&nbsp;沈阳太清官<br>二&nbsp;沈阳关岳庙<br>三&nbsp;千山无量观<br>四&nbsp;铁刹山云光洞三清观<br>五&nbsp;喀左天成观<br>六&nbsp;吉林蟠桃宫<br>七&nbsp;通化玉皇阁<br>八&nbsp;辽源福寿宫<br>九&nbsp;双城无量观<br>十&nbsp;尚志太和宫<br><br>第六章&nbsp;东北全真道区域性特征分析<br>第一节&nbsp;东北全真道的道派分布特征<br>一&nbsp;郭祖龙门派的主流地位<br>二&nbsp;东北全真道各流派的势力分布情况<br>第二节&nbsp;东北全真道的官观类型与神灵祭祀特色<br>一&nbsp;宫观类型特征<br>二&nbsp;神灵祭祀特色<br>第三节&nbsp;沈阳太清官十方丛林的特色<br>一&nbsp;沈阳太清官丛林的管理制度<br>二&nbsp;沈阳太清官丛林的传戒制度<br>三&nbsp;沈阳太清官丛林的经济状况<br>参考文献<br>附录《康泰真碑》探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