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调适与构建: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2158
  • 作      者:
    庾荣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庾荣,女,汉族,陕西西安市人,民族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宗教学在站博士后,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多年来围绕伊斯兰教与当代社会、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一项及其他各类项目五项,并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调适与构建: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理论为支撑,以大量文献资料和对西北四城市回族的实地调研笔记为基础,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在现代化视域下对伊斯兰教与西北城市回族社会相适应问题进行学理和实证研究。《调适与构建: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对西北城市回族穆斯林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和分析,进而较深入剖析当前在伊斯兰教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实现“相适应”、“和谐”的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因此,史学界一般以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标志。据史书记载,唐代从永徽二年至贞元十四年(798年)的一百四十八年间,大食国以朝贡使者名义来华经商者达三十九次。波斯派来中国的使节达二十余次。宋代自开宝元年(968年)至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的二百年间,这类朝贡使者多达四十九次。当时,中阿两国一东一西,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香料之路”,使两国保持着日益频繁的往来。“当时阿拉伯到中国的海路是从阿曼的苏哈尔港,经印度和锡兰,穿马六甲海峡,越菲律宾,到中国的广州、泉州和扬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陆路是经波斯和中亚,越葱岭和新疆的喀什,然后由新疆到中国西北内地。另外还有从海路到印度(天竺),然后由印度通过陆路到云南。以上的海路和陆路是中世纪中国——阿拉伯的主要商道,也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主要渠道。”唐中期以前大约以陆路为主,唐后期至宋代,大约是以海路为主。他们来华后多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并深入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唐借大食兵平定了“安史之乱”。援助唐镇压安史之乱的大食部队援兵没有回国,他们多留居于长安一带。此后,大食商人在中国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得到了更为有利的发展。宋代还有来自南洋群岛的一些穆斯林定居在海南岛。中国史籍中把他们统称为“蕃客”、“蕃商”、“胡商”或“贾胡”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当地娶妻置业、繁衍生息。他们的后代就成了中国的“土生蕃客”。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一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的状况及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二元朝时期伊斯兰教的状况及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三明朝时期伊斯兰教的状况及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四清朝时期伊斯兰教的状况及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导向作用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地方化进程
一明末清初的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运动
二伊斯兰教内部不断产生的新的教派门宦,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宗教的自我调适
第三节 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
一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二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内涵
一对前社会主义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思
二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国家宗教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三“相适应”理论的内涵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要与可能
一“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要求伊斯兰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宗教具有的“五性”决定了伊斯兰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相适应”是伊斯兰教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五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为“相适应”提供了政治基础

第三章 伊斯兰教与回族社会政治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伊斯兰教的新变化
一20世纪50年代末对伊斯兰教制度的改革
二社会主义时期,伊斯兰教的新变化
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爱国理念
一中国伊斯兰教爱国主义思想特征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伊斯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汇
二中国穆斯林的爱国主义历程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主义的提升
第三节 政治建设中西北城市回族的现实表现
一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爱国守法观念进一步增强
二一支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队伍在回族伊斯兰教界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三加强民族团结
四建立与发展全国和地区性宗教团体组织

第四章 伊斯兰教与回族社会经济建设
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内在精神动力之一——“两世吉庆”的处世思想
第二节 伊斯兰教“重商”的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穆斯林群众“重商”的经济行为

第五章 伊斯兰教与回族社会文化建设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伊斯兰教中关于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理念
二伊斯兰教的自然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与科教
一伊斯兰教与教育
二伊斯兰教与科学
三变化中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四伊斯兰学术研究的开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时期清真寺的新变化
第一节 清真寺的“自养”
第二节 清真寺坊管理的新模式——寺管会
第三节 寺院教育的现代适应
一经堂教育
二院校模式的现代伊斯兰教育
三阿语学校教育
四伊斯兰女子教育
第四节 清真寺社会功能的拓展

第七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教
第一节 现代化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由伊斯兰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引发的思考
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二宗教的世俗化问题
三借鉴意义
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与现代化
一现代化所引发的社会变迁为中国伊斯兰教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二中国伊斯兰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之作用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现代性”

第八章 发挥伊斯兰教界在促进回族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正确对待现实社会中的伊斯兰教
一宗教存在的长期性特点,决定了“相适应”过程的长期性
二“相适应”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节 用和谐的理念做好伊斯兰教事务工作
第三节 促进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实路径
一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
二伊斯兰教界自身的积极调适
结语走向未来的伊斯兰教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