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共同追求的超越与自由
道家对自由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从《庄子》的《逍遥游》中我们不难体会道家之于自由的定义,以及那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庄子通过对自由一层层的分析,将世人认为的各种自由的形态作了一一阐述,对这些“有待”的自由逐一作出了批驳。无论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还是世间的浮尘野马,如果失去了所依凭的外界力量,它们就失去了自由的力量。所以它们所拥有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那要怎样才能够获得完全的自由呢?只有通过不断的修炼,才能获得无所待的自由。而那些获得这种自由的人,道家称之为“神人”或“至人”,他们的生活才是真正自由自在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①这种自由是道家的集体诉求。不仅《庄子》里记载了藐姑射山的神人所具有的这种状态,《黄帝篇》等道家典籍里也有类似的记载,“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庄子》中所塑造的自由形象,成为中国文学文本和精神思想体系的重要标杆,为后代道家人士所膜拜。
然而在中国的儒家传统体系中,尊重自由的层面相对较少。在中华文化里,追求自由的职责和重担多由道家传承和承担。道家将追求自由尤其是身心的自由,也即是人们常说的主观精神的自由,作为其重要的目标。这个层面的自由乃是追求一种精神的解脱。因为现实的不容易,人们的自由陷入了各种困境,在现实的世界中,“无待的自由”只有经由精神路径去实现,才是最现实和最经济的方式。于是,《庄子》痛斥了现实的黑暗和无助。这是纷乱时代的一个写照,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展现出了道教所追寻的精神自由,从心理层面帮助处于困境的人们获得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所以这种痛斥不能完全看作是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愤懑之语,而这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也不能等同于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
《庄子》在描述当时黑暗世界时,所使用的语言颇为激烈。如“无耻者富,多信者显”②,“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③,“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元惫,奚可得邪”④,等等。这一连串的控诉,说明了战国时期的庄子身处一个自由之身无法施展的境地。这个黑暗的树立有两层意思,第一说明庄子身处困境;第二则是与庄子将要塑造的圣人、神人所居之地进行强烈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映出自由所独具的哲学意义。身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庄子,只有通过“游心乎德之和”⑤,“乘物以游心”⑥去实现心灵的自由。在这里庄子提出了“游心”这个概念。所谓“游”颇与“自由”相类。“心”则指主观精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