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CP结果引发“统计地震”说起
2014年4月底,世界银行发布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ICP)结果(包括全球199个经济体购买力平价(PPP)、价格水平指数(PLI)、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消费、投资等主要支出构成总量和人均物量指标国际比较数据),以新发布的PPP作为货币转换因子和空间价格缩减指数显示,我国与美国的GDP总物量差距大大缩小,预计2014年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5个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进人世界10个最大经济体行列,经济物量总规模占据世界半壁江山,与发达国家平分秋色.此信息一发布’在国际社会引起不小的“统计地震”效应。
回顾1993年、2005年、2011年最近三轮ICP比较结果,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平价和GDP物量比较数据好似“过山车”,出现陡降、降升的颠覆性变化。与1993年相比,2005年PPP结果大幅上调,GDP物量大幅下调;而与2005年相比,2011年PPP结果大幅下调,GDP物量则大幅上调。其调整幅度之大、范围之广,远超出可接受的统计误差范围,故而数据结果让人有些困惑和费解。新发布的工CP结果,对传统数据和已有认识形成巨大挑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争议,甚至质疑世界银行实施工CP项目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国际比较项目?如何看待购买力平价方法?
ICP项目自1968年实施以来,大约每隔6年调查一次,现已完成了8轮的比较报告。第8轮工CP项目以2011年为调查基准年,从项目启动到比较结果公布,耗时5年多。该项目在全球分经合组织和欧盟、亚太地区、非洲地区、独联体、拉美地区、西亚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太平洋岛国8个区域进行比较,有19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覆盖世界人口的98%.各参加国家和地区按统一的调查方案、标准、时间收集数据,按统一程序审核数据质量,按统一方法进行汇总和测算。其目的是综合衡量各国家和地区的价格水平,测算其购买力平价(PPP),以此作为货币转换因子和空间价格缩减指数,剔除各国间价格水平差异因素,比较各国和各地区GDP及其支出构成总量和人均物量指标。世界银行2011年ICP结果报告显示,各国和地区间价格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基于PPP转换和缩减的GDP及其主要支出构成总量和人均物量指标差距较大,世界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2011年,以世界为工00,价格总水平指数最高的是瑞士,最低的是埃及。按PPP法计算,GDP总物量居世界前工O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印度、日本、德国、俄罗斯、巴西、法国、英国、印度尼西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