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交流丛书:东北朝鲜族地区基督教传播史》:
第四节 历史背景
东北地区的古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东北地区就有人类劳动、繁衍、生息活动。在辽宁省营15市大石桥南金牛山发现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遗址,距今已有28万年,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人类栖息地。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发现的鸽子洞遗址及出土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遗址,距今有5万年左右。
约在7000年前,东北辽宁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沈阳新乐遗址及出土的大量器物,反映了辽宁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繁荣景象。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从出土的祭坛、积石冢、神庙和女神彩塑头像、玉雕猪龙、彩陶等重要文物推测,这里存在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先秦时期,东北地区分布着肃慎、浍貊和东胡三大族系的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肃慎向帝舜献桔矢石磬。东北地区最早建立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是战国后期的夫余国。唐代设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契丹灭渤海后,一度建东丹国。金代建都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后迁都燕京。元代在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明代设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辖384卫24所,经略东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清初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后移吉林,改称吉林将军,并增设黑龙江将军,分别管辖东北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17世纪80年代,清政府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打击了沙俄侵略气焰,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国界。19世纪中叶,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去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