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命题解析
1.1 “逻辑”的意义
1.2 “起源”的意义
附注:存在者的历史性
1.3 起源与定义域
1.4 逻辑起源命题的基本假定
第二章 差别与差别者
2.1 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者
附注:《楞严经》里使用的极限追溯方法
2.2 先天本体设定
2.3 后天本体的起点
2.4 差别者
2.5 差别形式
2.6 作为差别形式的时间与空间
2.7 元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8 初始原则
第三章 存在与存在者
3.1 抽象存在
3.2 具体存在
3.3 差别形式的传播
3.4 差别形式的增值
3.5 存在者
3.6 “差别形式”的层次
3.7 质
第四章 物质与元间
4.1 物质与元间的定义
4.2 元间
附注:“元间”这个词及其概念
4.3 物质
4.4 物质与元间的相对性
4.5 元间的积累与发育
4.6 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
附注: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思想渊源
第五章 元间的转移
5.1 契合中的存在者
5.2 元间转移的条件与限度
5.3 元间转移的意义
5.4 元间转移的对立统一意义
5.5 元间转移的逻辑意义
第六章 作用与作用者
6.1 作用与作用者的意义
6.2 作用与作用者的进化
6.3 相互作用的结构性和过程性
6.4 作用与作用者的相对性
6.5 直接相互作用
6.6 直接相互作用的三个环节
6.7 间接作用
第七章 个体与势态
7.1 初始个体与初始势态
7.2 势态与个体的发展
7.3 个体的生成与积累
7.4 元间实体与势态的互补
7.5 互补与存在
附注:“存在”的展开
第八章 势态与规律
8.1 势态的较量
8.2 势态的规定性
8.3 规律的性质
8.4 规律与确定性
附注:人择原理与天人合一
第九章 自我与生命
9.1 作为差别形式的物质团粒
9.2 初始生命形式――核酸团粒
9.3 基本生命形式――细胞
9.4 生命的进化
9.5 发达的生命形式――多细胞共生体
9.6 去分化与虚系统
9.7 神经体系
9.8 元间的抽象
第十章 感觉与记忆
10.1 感觉的进化
10.2 感觉的限度
10.3 感觉素材的记忆与抽象
第十一章 元间的分解
11.1 元间的比较与解构
11.2 元间实体的解构
11.3 冯·诺依曼模型
11.4 元间实体之间的关系
11.5 元间抽象和处理能力的进化
第十二章 先天元间与后天元间
12.1 先天元间的生成
12.2 先天元间的内容
12.3 范畴与范畴的层次
12.4 范畴的存在
第十三章 自我与自我意识
13.1 自己比较自己
13.2 自己控制自己
13.3 对立统一中的自我
13.4 反应
13.5 经验
13.6 自我意识的建立
13.7 种群自我
第十四章 概念与逻辑
14.1 概念的生成
14.2 主体的生成
14.3 主体间
14.4 形式逻辑的生成
14.5 自然规律的生成
第十五章 元间的组合
15.1 元间组合的定义域与对象
15.2 被动元间组合
15.3 目的、需求与对策
15.4 主动元间组合
15.5 内在元间环境
15.6 元间实体间的“无限维”联系
第十六章 人与自然
16.1 演绎能力的冗余和异化
16.2 抽象元间演绎
16.3 纯粹元间世界的实在性问题
16.4 数学与实在
16.5 人与三个规则实体
后记 我的哲学心路
参考书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