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711445
  • 作      者:
    唐芳贵著
  • 出 版 社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如近年来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化与冲突日益加剧并呈现出集聚效应,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增长和规模的迅速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加,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网络社会,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社会中得以充分呈现和有效复制。这些出现在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虽尚未直接引起大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但却有可能激化现有的各种社会矛盾,使未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充满风险和变数。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分配不均——乌坎事件的结构性诱因
  广东乌坎事件并非偶然的个案,而是集中体现了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征——农民的利益剥夺感集聚到临界点后集中爆发。类似的事件在全国并不鲜见,这些问题交织着个别利益和公共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这起看似“偶然性”的冲突背后存在着争夺利益的“必然性”动因。斯梅尔塞认为,结构性诱因是导致网络群体事件的一个首要因素,特定的社会结构是造成特定群体性事件的温床。
  当前,我国的经济繁荣与贫富悬殊的现实造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结构性诱因。社会结构的不完善导致网络舆论“一边倒”的集体行为频频发生,由此引发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网络群体事件,其根源在于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分化差异导致的民心不稳,当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激化干群矛盾,诱发群体性事件,广东乌坎群体事件的发生即是社会矛盾酝酿至临界点后引发的官民冲突。
  (二)公正失衡感和相对剥夺感——乌坎事件的结构性紧张
  结构性紧张是群体事件的义一诱发因素。斯梅尔塞认为,结构性紧张是人们普遍感觉社会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如社会压迫与剥削等。而既有的社会权威与制度体系被认为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弱势群体是极易感到结构性紧张的,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利益被剥夺,从而希望借助网络维护自身的。 合法利益。2011年11月21日,400名左右的乌坎村民聚集到陆丰市政府门口非正常上访,有村民在上访中打出“打倒贪官”、“还我耕地”的标语。正由于常规路径无法舒缓村民们的紧张感、利益剥夺感,他们才会做出对抗政府的过激行为。
  (三)仇官与闹大——乌坎事件的一般性信念
  一般性信念是群体事件产生的必要因素。群体行为的参与者必须对他们诉求的社会问题达成一种一般性的共识,这个共识的产生要被所有参与者清晰地理解并赞同。社会意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当民众无法通过主流媒体了解事实真相时,只有依赖互联网上的小道消息,结果产生的“一般性信念”即是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不信任,以及“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在乌坎事件中,事发两月后,有少数村民在互联网上发帖《“乌坎村村民临时代表理事会”计划组织村民于11月21日游行上访,并请中外记者报道》。11月21日下午及第二天,在组织者策划下发生了几次数百人在村内的聚集活动,并前往市政府示威乃至爆发警民冲突。
  (四)村民之死——乌坎事件的触发因素
  触发因素是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即直接诱因。斯梅尔塞认为,导火索事件往往具有偶然性,并带有一定的戏剧性色彩,直接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一个真切而敏感的具体刺激。有时这个导火索未必是一个重大事件,它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的显著性和重要性,而在于出现的时机。乌坎事件中村民薛锦波死于看守所是一个触发因素,而官民之间的长期矛盾是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的真正原因。村民之死便成了民怨沸腾的“导火索”,人们认为之前对政府的怀疑得到了事实肯定,个人利益的表达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助长了普遍的社会不满情绪。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概述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五、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六、国外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
七、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方法
八、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载体
第三节 文献评析
一、研究视域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和分类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内涵
一、比较分析
二、要素分析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一、主分类标准——诱因
二、从分类标准——网民诉求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聚类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统计结果
二、聚类分析结果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及分析
一、公权关注型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权益关注型网络群体性事件
三、道德关注型网络群体性事件
四、理性关注型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成因分析的思路与理论基础
一、引言
二、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
第二节 基于价值累加理论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以广东乌坎事件为例
一、广东乌坎事件概况
二、广东乌坎事件成因分析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因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实证研究
……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分析
第六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预警与防控
第七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危机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第八章 网络谣言的心理学分析
第九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心理学的视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