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建之乾坤(太极)与六十四卦之全体(易)如同明魄同轮、源流一水、体用一如一般。两者莫得先后。太极无端,阴阳无始,天地不先,万物不后。《周易》六十四卦阴阳错综,纯杂分合;错之综之,两卦而一成;浑沦摩荡于太极之全;合而见其纯,分而见其杂,纯有杂而杂不失其纯。孰知有其始终者乎!
这种“无始终”观点,非常不容易被具有“尊祖先”、“贵源头”思想传统的中国人所接受。能够脱出此误区,是中国文化的自我超越。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完成这种超越。
关系范式中,因为易有太极,所以太极有易。易有太极,表现为整个易卦的阴阳往来、错综隐显的变化都显示出“太极”六个阳爻和六个阴爻十二位具足的存在。“易”是“关系整体”。先有这个“关系整体”(易),后有其中的一个部分,如太极。在夫之眼里,“太极”是乾卦六个阳爻和坤卦六个阴爻两组(爻)间的关系整体。这个“小整体”在《易》这个“大整体”之中无处不在。关系范式中,“易有太极”是“太极有易”的逻辑前提。太极有易,表现为易卦阴阳往来、错综隐显的变化就是并建之乾坤六阴六阳的展开和表现形式。易中太极为体,其余六十二卦(除“乾坤并建”外)为用。用此(太极)以为体,体此(太极)以为用,即“体用相函”原则。
太极与易的关系还有一个原则,即一本万殊,同归而殊途。《周易》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卦,而农解释说:“始于道,成于性,动于情,变于才;才以就功,功以致效,功效散著于多而协于一,则又终合于道而以始。是故始于一,中于万,终于一。始于一,故日一本而万殊;终于一而以始,故日同归而殊途。”
王夫之强调,这种太极与易的“一与多”关系,只能理解成为“一体该摄乎万殊”,而绝不能理解成为“万殊还归乎一原”。这是对西方“还原论”的彻底超越。他反对佛老“万法归一”的说法。他认为,这种说法里面含有“以一贯之”的误区,如老子所云“先天地生”这句话,就意味着“天地”乃至“万物”为贱而“道”为贵的意思。王弼是在“象外求意”,“有外求无”;程朱理学是在“气外求理”,“器外求道”。这都是试图以“万物归一”来取代“一归万物”所导致的思想错误。生出贵贱之心,失去平等之智。
并建乾坤的“体”由合六十四卦之德而来,由于有各卦运以无方无体之大用,才有纯乾纯坤并建之“体”(太极)。所以说,由用见体,体在用中。乾坤并建既然以合六十四卦之德为本,则必达乾坤之化于六十有二以为用。有乾坤并建之体,必有六十二卦之错综乎三十四象而交列之用。所以说,体以致用,用以备体。
船山先生总结出来的“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的本根论认识论法则在其解释“大有”卦时得到验证。在此基础上,他更概括出“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这一唯物主义(科学主义实证论)原则。一切迷信在王夫之这里没有任何市场,科学精神在此体现出来。这种精神符合西方分析哲学重视实证和逻辑推理的精义,只是分析的对象不同,王夫之是针对《周易》符号系统进行分析判断。
中国古代的《周易》本根论考察到此结束。现代中国早已在共产党领导下不再奉行传统文化理念而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立国之本。现代中国本根论(本体论)考察对象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世界性的政治哲学思想,故考察语境转换如下:
西方个体性原则是理性主义的重要隐喻,其个人自由和人的解放都源于文艺复兴的人学本体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科学只占一个极微末的地位。反对教会这件事在人们心念中是和古代文明分别不开的。科学的威信不是统治上的威信而是理智上的威信,和教会威信大不相同。实用科学是企图改变世界的科学,它和认识世界本性的理论科学不同。由于科学的成功要由实际的功用来取得,所以有人打算将两种科学分开来,以使科学和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