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革命斗争与阶级意识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预示着一个新的革命时代的到来。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状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准确地判断和把握复杂社会形势和阶级斗争状况。特别是在国共合作之后,党内就如何开展工农运动产生严重分歧,形成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面对党内不同的思想倾向,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分析了当时国内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在这些文章中,毛泽东初步阐发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的经济根源,论述了农民革命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一)揭示了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的经济根源
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由于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决定着他们对革命持有的政治态度也各不相同。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是中国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还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附属于帝国主义,他们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们与中国革命目的是不相容的,持反对革命的态度。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们的革命态度往往是摇摆不定的:在遭受外国资本和国内军阀的欺压时,他们持革命态度;但当本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时,他们又觉得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可能会威胁到他们达到大资产阶级的发展目的,因而对革命持怀疑态度。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也因其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寡和财富的多少不同,而对革命运动抱有不同政治态度。作为处在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他们无任何生产资料,其受剥削和压迫的程度也是世上少有的,因而是最为革命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当农民运动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时,社会各阶级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判,从而鲜明地体现出各阶级的政治态度。武汉国民政府右派认为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而党内也有一些人不明是非,简单地认为农民运动开展得“过火”、“糟得很”。为此,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深刻揭示了这些政治派别对农民运动所谓“糟得很”、“过火”、“痞子运动”等评价的实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