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弗洛伊德口误:关于心理学你需要知道的一切:all the psychology you need to know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324302
  • 作      者:
    (英)乔尔·利维(Joel Levy)[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英国最受欢迎心理学家用其犀利独到的观点解读心理学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你该知道的50个心理学陷阱,心理学家能解释的现象,你也能!作者深入研究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百多年来的各种理论学说,发现并提出了不少惊人的疑点和问题。除了威力非常的厌恶疗法、在吵闹场合听到别人小声念你名字的鸡尾酒会效应、无时无刻不萦绕你我心的幻觉记忆、怪诞离奇的妄想症、冷读术、弗洛伊德口误、催眠、错觉、阳具妒羡、睡眠瘫痪症等经典心理学名词,你还将读到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华生、赖希、连恩、巴甫洛夫、和阿德勒等知名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与发现。内容全面透彻,切入点新颖,引人入胜,文风诙谐幽默,而且表述流畅,语言特色明显。
  《弗洛伊德口误:关于心理学你需要知道的一切》是一本帮助人们解读人心真相和培养积极心态的心理学绝佳读物,不仅能让你在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享受轻松一刻,还能帮你拓展视野,化解常见的烦恼琐事。《弗洛伊德口误:关于心理学你需要知道的一切》最大的作用就是教会人们用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学会识人辨人,掌握为人处世的策略,在人际关系中赢得主动,从而在家庭、职场中如鱼得水,拥有幸福豁达的人生。通过这本书,你将了解:人们为什么会自卑?为什么有些人爱听谄媚之语?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讲话可以彻底改变另一些人的信念或者态度?为什么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感官信息接收的高水平处理工作?为什么有些人说自己有前世记忆?为什么有些人爱犯花痴?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冷读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怎样做才能帮助人们最有效戒掉烟酒?
展开
作者简介
  乔尔·利维,来自美丽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弗洛伊德、荣格、巴甫洛夫一样,都是来自孕育知名心理学家的沃土——欧洲。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心理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专注于心理学、历史以及超自然题材的记者和作家,不过,他兼修生物学与医学,在以上这些领域出版过不少作品,比如《不为人知的历史》、《未解之谜》、《秘史》、《末日审判书》、《骗局——骗子秘诀》、《神话动物》、《趣味数学史》等,都推出了中文简体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弗洛伊德口误:关于心理学你需要知道的一切》共有50个章节,简单介绍关于心理学你需要知道的名词来源、意义、心理学实验以及各学说代表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弗洛伊德口误》区别于其他心理学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百多年来的各种理论学说,发现并提出了不少值得读者认真考究的疑点和问题,我们称之为心理学陷阱。作者挖掘的内容全面透彻,切入点新颖,引人入胜,文风诙谐幽默,而且表述流畅,语言特色明显,这些综合性优势是心理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
  在《弗洛伊德口误:关于心理学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中,你将读到威力非常的厌恶疗法、在吵闹场合听到别人小声念你名字的鸡尾酒会效应、无时无刻不萦绕你我心的幻觉记忆、怪诞离奇的妄想症、冷读术、弗洛伊德口误、催眠、错觉、阳具妒羡、睡眠瘫痪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等大众感兴趣的心理学名词,还有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包括波波玩偶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权力服从实验、罗夏墨迹测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图灵试验等。也能读到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华生、赖希、连恩、巴甫洛夫、和阿德勒等知名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与发现。带着兴趣认真阅读《弗洛伊德口误:关于心理学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会有助于你在身处书中提到的相似境遇时,跳出陷阱,培养更加积极的心态。
展开
精彩书摘
  通感一词源自希腊文,又叫作“联觉”,意思是“各种感官都参与的感受”。通感是由于某一感官受到了某种触动,本来只是该感官有感受,但是由于这种触动,却引发了人的另一种感官的感受。
  通感类型中,数字与颜色的通感是最常见的,比如,“五”可能意味着“红色”,“二”可能意味着“绿色”。另一种常见的类型是“听觉—颜色通感”,就是说声音,特别是音乐调子,可以令人产生看到颜色的感觉。较少见的形式包括“味觉—形状通感”,还有“触觉和味觉通感”。通感是单程的,比如在数字—颜色通感中,数字能让人产生颜色的感觉,但是颜色不会令人产生数字的感觉。另外,通感的标志就是两种感觉之间保持稳定的呼应;换句话说,一个感到通感的人,比如,他每次看到“五”就会想到“红色”,即使过了很多年以后,再问他,他的回答还是一样的。
  在科学界,人们对这种神奇现象产生兴趣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弗朗西斯·高尔顿的研究,他在《对人类能力及其发展的诘问》一书中,描述到了通感这个情况。高尔顿的推论是:这属于遗传现象,因为似乎在某些家族中,其成员很容易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现在人们也认为通感具有基因基础。一直以来,根据估计,在人群中,通感存在的比率大概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但是一项较近期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很普遍,大概200个人当中,就有一人存在这种现象。那些与生俱来就拥有通感本领的人,据说随着逐步成长,通感也会发育发展。另外,有些人或许原本没有通感,由于大脑损伤,以及药物作用,也会出现通感现象。声称自己拥有通感的人当中,女性比男性多六倍,但是这个数字可能无法反映真实的性别比率,实际的情况远远不止六倍。
  在文学作品中,关于通感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书面作品。比如,在荷马的作品中,对蝉鸣的描写,是将其比喻成“如百合花一般”;还有在描写奥德修斯说话的时候,说他的那些言辞如“冬天里的雪花”。亚瑟·兰波的十四行诗《元音》的开篇“A是黑色的,E是白色的,I是红色的,U是绿色的,O是蓝色的……”,这大概是最有名的通感作品了。但是这些文学辞藻仅仅只是采取隐喻手法的例子吗?事实上,通感到底是人的一种真实的感官现象,还是一种精神虚构现象?另外,如果它属于精神虚构现象,那么是否与各种长盛不衰的隐喻方式有关?或者说通感只是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连带现象?
  关于通感是一个真实的感官现象的说法,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来自一项测试,在这个测试中,让测试对象看一张图:在这张图中,有一个由“2”组成三角形被放置在了由“5”组成的背景中。没有通感能力的人觉得要识别出那些数字2,真是相当困难,因为它们被混淆在了“5”当中,更别提认出由“2”组成的图形了;另一方面,具备“数字—颜色”通感能力的人,他们轻而易举地就认出了图形,就像在一个红色背景上找出了一个绿色的三角形——他们比起普通人,完成这项任务的速度快得令人瞠目。
  通过不同的测试还揭示出了一点,就是在不同的通感之间,还存在一些非常有意思差别。比如,具备“数字—颜色”通感能力的人当中,有些人只有看到阿拉伯数字才会有感觉,罗马数字对他们不起作用;与此同时,另外有些人,不管哪种数字映入眼帘,他们都会有感觉——有时候,甚至只要是有规则排列的东西,都会触动他们,比如说星期中的日期排列。显而易见,在两种类型中,通感是在思维过程的不同层面中进行运作,由此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通过大脑显像,我们可以看到,在大脑中,一般的通感配对(比如数字和颜色)的工作区域都是相邻的,这说明具备通感能力的人是遗传了某种基因,大脑中有些区域之间本来一般是没有联系的,但是该基因通过某种方式将这些区域联系起来了(倒推回来,就可以说明“恋足癖”可能就是通感的某种形式,因为在这种癖好中,牵涉到了脑内对脚部和对外阴产生感觉的两个触觉感受器,在大脑中,这两个感受器刚好处于相邻的位置)。最具可能性的解释是:大脑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某些基因扰乱了大脑的塑形进程,包括各种感官本来要在神经上进行分离,但是分离过程被干扰了。现在已经有证据支持这种“神经塑形”理论,就是很小的婴儿可能具有某种通感能力。比如,实验人员将有纹路的或者光滑的奶嘴塞进他们的嘴巴里后,再给他们看图片,然后人们发现小宝宝们更喜欢那张和自己嘴巴里同材质的奶嘴图片——不知何故,他们会比较讨厌和嘴里的不一样材质的奶嘴。换而言之,他们具有某种“视觉—味觉”通感。
  那么,通感不止是一件稀奇的玩意儿吗?在具备艺术感和创造性的人群中,通感现象更为普遍,这说明引起通感的基因能够生存下来,可能是因为它具备某种进化上的优势。有可能,所有人都具有某种能力,通感只是这种能力的极端形式。人脑如果要在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以及要在概念之间建立抽象的联系,那么其基础就是通感能力。通过对通感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们对比喻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进化,有了非常多的了解。甚至可以说,虽然意识的基本原理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团,但是通感带来了一丝解开谜题的曙光。西蒙·贝伦—科汉是研究通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说过,“通感可能会告诉我们,如果有些人的大脑神经的布线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他们就会出现感知被改变的情况。而且,不同的基因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方式,由此让人产生了不同的主观感觉。”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明明有却看不到,明明没有却有感觉
这些我控制不了的感觉,心理学能解释
看不见的大猩猩
木匠环境和缪勒——莱尔错觉
鸡尾酒会效应
似曾相识
解离症和神游症现象

幻觉
错觉
恐惧症
睡眠瘫痪症
通感

第二部分
算命、自卑、安慰剂、读心、光环效应、妄想……
当事人令大部分人不解的行为,你能解释
认知失调
心理防御机制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自卑情结
安慰剂效应
巴纳姆效应
冷读术
晕轮效应
失言——弗洛伊德口误
妄想症
文化束缚综合征

第三部分
科学实验要有道德底线,不能太过分
解释心理学控制心智、改变行为的秘密
洗脑术
团体迷思
权力服从
斯坦福监狱实验
虚假记忆
催眠
巴甫洛夫的狗
斯金纳箱
需求层次理论
聪明的汉斯
厌恶疗法
波波玩偶实验(不倒翁实验)
电休克疗法/

第四部分
原型、EQ、脑裂、阳具、墨迹测验
心理学家怎么解释人性
荣格:原型和集体无意识
艾瑞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心智理论
情智与情商
弗洛伊德
自我、超我、本我
阳具妒羡
阳具象征
盖吉受伤事件
莱因的反精神医学
小阿尔伯特——心理学界最出名婴儿
赖希
裂脑研究
罗夏墨迹测验
图灵试验
译后记 心有千重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