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注】 貌:指的是我们所有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给人 的感觉要恭 敬、不粗鲁、不急躁,否则会给人压力。思极鬼神通 :古人说的 “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实际上使之“ 通”者并非“鬼 神”,而是在不断思考中使智商有所提高,然后回过 头来有助于 自己对问题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思考,成为良性循 环,最终乃 臻至于彼岸。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人处世需 时时自思 自检、止恶行善,切不可心存邪念,为非作歹。俾炽 而昌:意思 和常见的“如日中天”一样,就是蒸蒸日上,如同中 午的太阳一样 永远昌盛。这个词常见于古代官宦人家的府邸额匾之 上,是一 句吉祥的祝福话。也可以看作是主人行事低调的表现 ,意思就 是要追求中庸之道,不可剑拔弩张,保持稳定的增长 ,才能将这 种昌盛持久下去。
做事要多为别人考虑,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神 情态度要恭 敬,用尽心思去做事就可以与鬼神相互交流,就如神 灵就在身 边、就在上面俯看着一样;物体本源来自于天,人来 自于祖先的 养育,培植与养护根本才能枝繁叶茂,放低自己而不 要过于炽 烈,这样才可永保昌盛,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于“善 ”,这样才能 没有灾难。
本句辑自婺源思本堂祠厅联。
【感悟】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感慨,“头顶 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让他“有加无 已地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是宇 宙论问题,心中的道德律是人类学问 题;头上的星空是外在的必然,心中的 道德律是内在的良知。因为仰望,所以 看见;因为心中有关丽道德律,才能看 见头上美丽的星汉灿烂。
②祭祀的心理辅导功能。人有生、 老、病、死的过程,当地上的生命结束, 进入另一个新的境界,祭祀在个人心理 上与相关的社会群体都能产生适应、生 存、整合的功能。中国人对丧事的祭 祀,可疏导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安慰 子孙亲戚节制哀伤,甚至存着对美景的 盼望,期待再相会,这就是“思极鬼神 通,如质在旁,如临在上”,祭祀有心理 辅导的功能。
【延伸阅读】 孔子说,做一个君子,要想着这9个问题:看到 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 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 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 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 事时,要想着自己的脸不要冰 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考虑到自 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 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 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 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 问时,是否请教别人了,以求 得正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 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 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 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是自己 应该得到的。
【原文】 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四时遁荐明程,灵 爽在天歆享祀; 父能慈子能孝兄能友第能悌,一念皆关至性,满 门善气蔼祥和。
【译注】 祠:祭名,古代指春祭。礿:祭名,夏商两代在 春天举行,周 代在夏天举行。尝:祭名,秋天举行的祭祀活动。烝 :祭名,古 代特指冬天的祭祀活动。遁荐,请僧人给亡故先人 诵经超度亡魂,俗称“做好事”。僧人执引魂幡放于 席中,边摇铃 边诵经,孝子则敬拜于天。然后烧冥衣,办棵品祭拜 ,烧库钱用具, 给死者到阳司操做,雅称“遁荐”。明裎:明洁诚敬 的献享。
灵爽在天:祖先的在天之灵。歆享祀:享受祭品、香 火。一念 皆关至性:一念之间都关乎天赋和品性养成,非常重 要。满门善 气蔼祥和:全家和悦慈蔼祥和。
春天的祭祀活动称为“祠”,夏天的祭祀活动称 为“杓”,秋天 的祭祀活动称为“尝”,冬天的祭祀活动称为“蕉” ,一年四季都按 照礼节祭祀祖先,让祖先在天之灵享受祭品;父辈做 到慈爱,子孙 做到孝顺,做兄长的爱护弟弟,做弟弟的敬重兄长, 这些都是在一 念之间养成的品行非常重要,如果做到这些了,全家 就能够充满和 悦祥和的气氛。
辑自婺源思本堂祠厅联。
【感悟】 现今社会,在“竞争才能进步”的 价值观下,似乎唯有站在别人前头才能 活得下去;唯有不断努力发展自我、表 现自我才不会被淘汰。人与人之间变 成为了利害关系而合作,为了自我利益 而竞争,关怀、体谅他人的心消失了,常 处在不满、责怪别人的情绪中。就物质 的角度来说,竞争的确使人类进步,但 是缺少了从小在家族中学习宽待他人、 为人着想的经验,人变得越来越自我, 内心逐渐退化萎缩,想要提升心灵也就 越来越难。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的时代,深 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 式微,价值观念也日益混淆,整个家族 互相照顾的系统,已渐崩坏,取而代之 者,是个人主义思想,一切依赖金钱的 付出,换来别人对我的服务,但此间却 丧失了真诚与关心。现在我们要想单 靠一己之力改善周遭环境,并依照传统 儒家思想生活,几乎是不可能了。但至 少有心想将传统优美的文化精神保存 下来,慢慢的这种价值理念会影响我们 的业,影响我们这一群追求心灵提升者 的业,将来我们必会感得生活在那种环 境中,这是很重要且是我们能掌握的。
【故事链接】 黟县山区流传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家庭,共有 兄弟三人,父母都已经过世 了,兄弟三人就讨论将父母遗留下来的财产,平均分 作三份,每人一份;连家中堂 前种的那棵紫荆树,也决定要把它分为三份;而且明 天就动手把紫荆树分割成三 份;说也奇怪,就在兄弟们决定之后,这棵紫荆树突 然就枯萎了。老大看到之后, 感到非常的震惊,就跟两位弟弟说:‘树木同株,听 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份,所以 才憔悴枯萎了啊!难道我们人却不如树吗?’说着说 着,忍不住悲从中来,哭了 起来;兄弟三人因此就决定不分割紫荆树了。说也奇 怪,这棵树一听到三兄弟说 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过来。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 再也不分家了。从此兄弟财 产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邻居们都称赞:‘ 这一家是孝门啊!’要知道兄 弟属于天伦之一,与父子、夫妇并称为三纲;所以古 人将兄弟比喻为手足,而手足 就有不相分离的意思!因为分离又会分散,分散就会 孤单,而孤单就快要灭绝 了啊! 【延伸阅读】 徽州是礼仪之邦,宗法、家族、孝悌伦理观念根 深蒂固,古代文人赵吉元这样 描述:“新安各族,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掺入者,其 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名 有宗祠统之。”反映了当时严格按照宗族聚居的风气 。“举宗大事,莫最于祠。
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徽州各村宗族皆有祠。
西递村胡氏在明代中期就有 十余幢祠堂,到清乾隆年间有祠堂三十余幢。“孝弟 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 “尊卑有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亲疏有秩”等伦 理价值,通过一套严谨的宗族 体系被世代传承下来,最终形成了古徽州特有的宗族 文化,为历史上徽商的崛起 埋下了伏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