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毛泽东这种战天斗地的生存观,也许是从《愚公移山》这个古代故事中得到启发的。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铭记心间的。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发表了《愚公移山》的闭幕词,愚公移山的故事从此深入人心。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王屋山。出济源市区,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乡。王屋乡里有个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沿济邵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与山势陡峭尽入眼中,不由得使人感慨王屋乡之偏远及王屋乡人出行的诸多不便,也想起远古时候横亘在愚公家门前的王屋和太行两座大山。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横拦在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世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
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
毛泽东之所以引用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昭示全党同志,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奋斗不止。这种奋斗与抗争,除了与人的斗争外,还有与大自然的抗争。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地与大自然作斗争。这是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毛泽东对那种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精神也是非常欣赏的。他在60年代之所以提出了向当时山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大寨学习的口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寨人身上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敢于向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大家知道,大寨原来是山西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如果不是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这一号召的话,大寨是很难被世人知道和了解的,因为它无论在中国地图上,抑或是在山西省地图上,都是难以找到的。然而,正是大寨人那种敢于挑战大自然的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许,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所以,它出名了,而且名扬天下。
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个小山村,地处山西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大寨并不大,现在也只有百余户人家500多口人,为何冠以“大”字为村名?相传在虎头山背后有个重要关隘,叫虹桥关。北宋时,为抗击敌兵,在此安营驻兵扎寨,故而称大寨。解放前,全村700多亩土地就有4700多块,全部斜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是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的地方,村民过着“宿无房,腹无粮,体无衣”的苦日子。解放后,翻了身的大寨人,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顽强拼搏,改变了旧貌,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