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615908
  • 作      者:
    汤文曙,房玫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房玫,1950年生,山东淄博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党风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应用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理事,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领导组成员。从事本科本和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义基本原理、马列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高校理论战线》、《毛泽乐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学术界》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独著、合著、参著学术著作6部。
  
  汤文曙,男,1947年生,1974大学毕业,安微师范大学教授,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唯物史允、认识论和价值论。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安微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微省哲学原理研究会副会长、安微省毛泽东哲学思相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发表学术论50余篇,已出版学术著作(含合著)《探索与反思》、《唯物史观与全球化》等8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创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参与自己时代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本研究成果把这一探索过程分为“走向历史深处之前”和“走进历史深处”两章加以阐述,并注重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在对马克思“走向历史深处之前”和“走向历史深处”梳理的基础上,围绕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依据马克思的相关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内涵作阐述和解读,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新意或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并据此初步梳理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认为社会主义在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主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古代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理论体系。它作为人类对自身历史反思的思想形式,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在一般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思想家都重视对人类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研究,有着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观。这表明社会历史观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具有理论形态的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历史观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是古代的社会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可以视为封建社会解体之前的社会历史观的总概括。它作为人类对自身历史反思的开端,如恩格斯所说,在它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所有看法的胚胎、萌芽;就是说,古代社会历史观作为人类反思自身历史的开端,包含着以后社会历史观发展的胚胎和萌芽,具有丰富而有启发意义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最初以“天命”“神学”的形式出现,可以称之为“天命神学历史观”。这一具有宗教色彩的外壳严重地束缚了理性思维的发展,使得殷周奴隶社会在近千年中,社会历史观一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在殷周的天命神学史观中,“天”是有意志的人格,是自然和社会的主宰;“天”的自然意义、人格意义和社会意义混合在一起,“天人关系”总体上就是“神人关系”。自春秋战国开始,随着人学思潮的兴起,“天”的人格含义受到怀疑,神学形态的“天人关系”逐渐沿着三条不同道路演变:
  其一,按照人类社会关系塑造“天”,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应以这种被塑造了的“天”为最高依据。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天命神学史观和人学史之间的一个过渡性人物。一方面,他受传统天命观的影响,有时把“天”视为人世间的主宰;另一方面,他又重视人事,提出了“仁”这一表示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范畴,并把它作为自己社会历史观的核心。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明确把‘‘天”说成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原。北宋之后,在人学史观系统化的过程中,程颢等人提出“天理”概念,并赋予它以人类社会最高本体的性质,认为“天理”作为以社会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客观精神实体,它先于万事万物而存在,又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根源。
  其二,把“天”看作无意志的大自然,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天的规律。这是人学史观中很有影响的观点。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了“天道自然”的思想。战国时期的庄子则进一步提出“人与天一也”的命题,认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合一的,二者遵循共同的自然法则。随后,苟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规律,“天道”不能干预“人事”,人在自然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这表明苟子已初步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是对天人关系的比较正确的说明。
  其三,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强调它是人类社会的主宰。董仲舒在继承了先前时期神学天命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天人感应”为主要内容的神学目的论,把“天”描绘成有意志、有感情,具有封建道德属性的“百神之大君”,能够通过日月星辰等各种自然现象来主宰人世命运。这种看法,为当时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殷周的天命神学史观是以天命转移的形式研究社会历史的变迁的。随着殷周天命神学史观向封建的人学观的转变,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们几乎都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过程,但对这一运动变化过程的基本趋势却有不同的看法。如老子十分向往太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类失去素朴本性,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主张复古倒退。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变革及其根本旨意
二、马克思社会历史观创立后受到的误读和曲解

第一章 历史的追述
一、古代的社会历史观
二、法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
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历史观
四、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
五、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
六、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
七、中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章 走向历史深处之前
一、走向历史深处的哲学出发点
二、走向历史深处的政治实践基础
三、走向历史深处的初步理论基础
四、走向历史深处的新推进

第三章 走进历史的深处
一、从政治异化理论到劳动异化理论
二、打开社会历史之谜钥匙的发现
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及其根本旨意的确立
五、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的阐述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及其根本旨意的拓展与深化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深刻内涵与解读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理解
二、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视角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中的自然
四、“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五、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出发点
六、现实的个人发展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中三个关键性的理论观点

第五章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主义的一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二、新中国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三、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的社会历史观

第六章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一、全球化的人学意蕴
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以人为本的理念开辟了中国社会发展新境界
五、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