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a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0994
  • 作      者:
    王峰明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峰明,男,1966年2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编写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作为第一执笔人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个,参与完成教育部和清华大学重点资助项目3个;出版学术著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当代社会发展》(专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合著)、《时代变迁与思潮激荡》(主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当代经济研究》、《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存在和运动的经济的层面,围绕“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这三个核心范畴和相关理论展开讨论,以此尝试着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而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拍脑门式”的抽象和思辨,从而为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微观视点和实证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
  以此来看,如果说政治对经济具有促进或者阻碍的所谓“反作用”,那么,这种反作用所处的层面是也只能是现象具体,但实质上从属于政治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同处于本质抽象层面的“决定作用”有质的区别。从现象具体来看,“特定的政治体系之所以被创造起来就是为着促进生产力的往前发展”;而历史经验表明,“既然特定的政治体系不再适合于生产力的状态,既然它变成了生产力往前发展的障碍,那么它便开始走向没落,最后,被排除掉”。③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在本质抽象的层面看,就是经济对政治的单向决定规律,就是生产力的一元决定规律。
  所以,生产力的一元决定作用、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的线性决定作用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离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层面或方面。在人的历史活动中,在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的一元决定作用作为一种总的趋势得以形成和确立。在时间上,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形成相对地要晚于各种具体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展开,因此,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对于生产力的一元决定作用具有“发生学”意义的优先性。没有现象具体层面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就不会有本质抽象层面生产力的一元决定作用。但是,生产力的一元决定作用对于各种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又具有“解释学”意义上的优先性。因为,只有借助生产力的一元决定作用,我们才能对各种具体要素的存在和发展给予“社会形态”高度的理解和说明。
  就各种具体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言,用“发生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不仅某种经济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在时间上先于政治要素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反过来某种政治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如政治变革)也可以在时间上先于经济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如经济增长),由此便形成经济要素与政治要素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普列汉诺夫承认生产力的一元决定作用,但却否认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的单向决定作用。他一方面讲:在马克思那里,“社会经济和它的心理乃是人们的‘生活的生产’、他们争取生存的斗争的同一现象的两方面,在生产中人们由于生产力的特定状态而一定地结合着”。另一方面又讲:“我们说:社会经济和社会心理乃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而马克思本人则说,经济是现实的基础,其上建筑着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①他显然意识到了自己与马克思之间的矛盾,却又无力解决这种矛盾,原因就在于他不理解,经济对政治和文化的单向决定作用并不排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从各种具体要素的相互作用来看,其中充满了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就为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因此,必然性从偶然性中产生,历史的规律性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主体能动性。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交换和流通时指出:“事实上,这个领域是一个竞争的领域,就每一个别情况来看,在这个领域中是偶然性占统治地位。因此,在这个领域中,通过这些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调节着这些偶然性的内部规律,只有在对这些偶然性进行大量概括的基础上才能看到。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生产力:“是什么”与“什么是”
一 “概念系统”与“对象系统”
二 生产力系统的内在要素与结构
三 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第二章 生产力与实践——一种批评性辨析
一 一种新观点
二 首要性:实践还是生产力?
三 “泛生产力论”批判

第三章 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一种批评性辨析
一 一种新批评
二 首要性:精神生产力还是物质生产力?
三 准确把握原著论述

第四章 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反思与新释——以普列汉诺夫为个案
——元决定:“经济”抑或“生产力”
二 “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方法论反思
三 在“本质抽象”与“现象具体”之间

第五章 “生产力”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升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历史嬗演的“经济学-哲学”考察
一 对生产力认识的根本转变
二 认识转变的历史动因
三 马克思思想的局限性

第六章 《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基础——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之间
三 微观分析之一:物质生产和生产力
四 微观分析之二:物质生产和生产力的决定性
五 微观分析之三:生产力的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
六 结束语

第七章 “生产关系”概念的本质规定和历史嬗变——与唐正东先生商榷
一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生产关系概念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生产关系概念
三 《哲学的贫困》的生产关系概念

第八章 马克思“生产方式”范畴考释——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一
三 技术关系: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二
四 权力关系:生产方式的规定之三
五 生产方式范畴的其他规定
六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学说史视阈中马克思的早期经济学研究
一 对私有财产的初步探索
二 对待劳动价值论立场的转变
三 对资本本质的深入剖析

第十章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私有财产到异化劳动
三 从异化劳动到私有财产
四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相互作用
五 结束语

第十一章 马克思剥削观的“方法论”基础——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
一 剥削、本质抽象与“剩余劳动”
二 “阶级关系”、本质抽象与剥削
三 剥削、本质抽象与“生产方式”

第十二章 经济范畴与“形式规定”——马克思经济学本质观的哲学基础和当代价值
一 “经济范畴”是一种“形式规定”
二 黑格尔的现象学方法
三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扬弃
四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

附录一 “本体论”释义——人的生存根据问题
附录二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的心路历程追溯
附录三 历史深处的漫步与遐思——陈先达先生的社会历史规律观述评
附录四 选择抑或为哲学选择——哲学探索之路自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